年原涪陵川剧团撤销并入涪陵区戏曲艺术中心,年涪陵区戏曲艺术中心并入区文化馆。目前已无独立川剧演出团体,涪陵区文化馆传统戏曲传习所承担涪陵全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现有原涪陵川剧团退休专业演员2位老师,均为重庆市非遗项目涪州川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以涪州川剧为代表的涪陵戏曲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涪陵人的性格和情感,是涪陵的文化符号与标识之一。年6月,涪州川剧被重庆市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以保护。年9月,涪州川剧老艺人孙宗燊、孔宪禄被市文化委命名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3月,成立了以涪州川剧为主的涪陵传统戏曲传习所,同年12月,该传习所被市文化委、市教委联合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传习所共有师资10人,分别开设有川剧和京剧表演、戏曲器乐班12个,以师承的形式先后培养新的传承人余名。
年4月,在涪陵城七校成立了戏曲传习分所。截至目前,该分所授课及开展讲座等活动共20余次,培养学员60余名。
依托传统戏曲传习所,区文化馆(区非遗研究保护中心)统筹组建了“红色文艺轻骑队戏曲小分队”,专门负责开展川剧表演活动。年以来,先后到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城七校、涪陵特殊教育学校等43所大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奉上戏曲展演共余场。
到马武镇、蔺市镇、百胜镇等乡镇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演出余场。除以上专项活动外,我区还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戏曲(川剧)专场演出,常年坚持参加广场周末戏曲文艺演出、戏曲闹元宵等演出活动。
为进一步加大对市级非遗传统戏曲项目涪州川剧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力度,推进涪陵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年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了《重庆市涪陵区—年川剧艺术传承发展规划》。
年,涪陵区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与重庆大学合作,达成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长期交流合作联盟。由双方联合打造的“川剧舞台实践工作坊”先后于年12月荣获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年5月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年1月11日,在“戏曲进校园”第五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中,区文化馆传统戏曲传习所学员蒋鸿寿和许凯文的川剧《十五贯·鼠祸》获得小学组二等奖、学员段妮彤竺的川剧《宫人井·别洞观景》获得中学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