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乔南部双峰傩戏的挖掘与传承尘封的

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xiuchang/20588.html
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xiuchang/20588.html

傩戏——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千年戏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南部傩戏,是流行川北南充地区的一种驱鬼逐疫、祈神祓禳、酬神还愿的傩戏剧种之一,它的表演较为简单、原始,音乐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川北人因此把它称作“师公脸壳戏”、“跳傩傩”、“跳端公”、“和合腔”“打吊锣”。在南部山乡,清朝、民国两代,傩戏演出十分繁盛。但建立新政权后,因把它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作为糟粕予以扫荡,以致迅速消亡。最具代表性的双峰乡傩戏能够得以保留并传承下来,殊为不易。为抢救它,南部县的一批文化人付出了艰辛努力。

杜南楼,巴人后裔,杜家班傩戏第七代传人。

一、杜洪祥——热情似火的抢救领头人

年,时任南部县文化馆副馆长的杜洪祥和馆员赵建宏在下乡采风中,发现了双峰乡胖土地村的傩戏奇才杜南楼,如获至宝。杜南楼(-.9),巴人后裔,杜家班傩戏第七代传人。从小随杜家班学戏,醉心于傩戏表演,奠定了深厚的功底。成年后接手戏班,对人物脸谱绘画、唱腔流派设计、舞蹈步法造型进行了大胆革新,并搜集整理扩大剧本内容,使他的杜家班傩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本土艺术特色,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新政权成立后,杜南楼为了跟上时代,毅然请来当地区乡两级领导,当着他们的面把傩戏表演的全套家当烧个精光,从此金盆洗手。

杜洪祥带领馆员频频采访杜南楼,向他宣讲了党的文艺政策,打消了他的顾虑。他们对杜家班傩戏的抢救发掘工作,从带有文化人类学特征的调查方法入手,以保持其原始生存状态的理念为主导,反复询问、听看、拍照、录音,生怕遗漏。经整理,将其傩戏构成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正坛”的法事仪式戏剧,二是“耍坛”演出的灯戏,即杜南楼所说的“灯坛两开”。其法事仪式戏剧,分四大类五十六折;耍坛灯戏有三十四个剧目,其唱腔有七大种类以及丰富多彩的傩面具艺术等。他们将记录整理后上报南充地区,引起了上级重视。年,杜南楼被请到南充去回忆整理资料,长达10个月,由省文化厅录相室、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和南充地区文化局录相,把灯坛两开表演的全过程录制了下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第二年出版的《川北灯戏》采用了他的不少东西。年3月,南部文化馆安排杜南楼住在馆内写(回忆)剧本8个,拨专款制作“傩、坛、灯”面具45个,木偶面具32个,拍摄艺术照片50多张,表演录相带5盒。正因为及时留存下了杜南楼的人物脸谱图案、唱腔音乐、舞蹈步法造型等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实物,才为后来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四川分会特别邀请杜南楼参与编写“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艺术集成志书”省市卷中的傩戏部分,他们给了杜南楼和杜家班傩戏很高的评价。年初,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巴蜀艺术团团长张宗学先生把83岁高龄的杜南楼请到成都市,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整理、摄制了杜家班傩戏专集。

杜洪祥很想协助杜南楼把尘封多年的杜家班傩戏搬上戏剧舞台,然而由于年龄偏大、人员重组困难、经费不足等原因,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仅仅凭记忆整理出一些傩戏剧本并手工制作了部分傩戏人物面具,派人帮助杜南楼整理复制出了部分杜家班傩戏,把它们搬上了展板,搬上了荧屏。

杜洪祥对双峰傩戏饶有兴致,对杜南楼敬崇有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予以了挖掘,扩大了影响,为日后申报非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己也撰写了页《南部傩戏》书稿,可惜未能完稿就不幸去世了。

自始至终参与抢救工作的赵建宏、杨洪琛两位馆员,为整理、研究双峰傩戏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字资料,功不可没。

二、杨洪琛——深入研究的功臣

杜南楼的口授、传唱等只是停留在资料的搜集上,属于感性了解,如何评价和认识?就必须梳理、分析,上升到理性层面。后期的研究工作也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杨洪琛退休后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于年问世了几篇重量级论文:《南部傩戏源流初探》把包括双峰傩戏在内的南部傩戏放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去考量,纵横捭阖,剖析评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南部县双峰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田间调查报告》一书中,将已经搜集到的全部傩戏资料、论述汇集成册,意义深远。《南部“跳倮啰”古傩舞及其传说》把杜家班傩舞的起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了出来,揭晓了全国傩戏面具中独一无二的“无下巴”傩面具的来历,颇有神秘色彩和趣味。《南部傩坛戏之“天地三十二戏”浅析》详细介绍了杜家班傩坛戏的内容、特点和学术价值。杨洪琛先生的研究工作做得深入而细致,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遗憾的是,他呕心沥血的书稿《杜家班傩戏概述》,约40万字,还未能付梓,就撒手人环了。时任文联副主席的王从地通读过书稿,评价很高。

三、蒲七五——关门弟子的直观教学实践

年,升钟镇小学音乐教师蒲七五参与了21世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多维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对双峰乡的杜氏傩戏进行开发研究,重点是对傩戏的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元素进行挖掘。蒲小时候看过傩戏,但对傩戏的艺术价值没有更多的了解,在参与研究后,蒲七五对这门戏曲有了很多认识。蒲七五第一次接触杜南楼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在得知杜南楼的儿子不愿意传承傩戏表演,蒲七五便多次上门拜访杜南楼,希望他能够教自己傩戏。杜南楼被其真诚所感动,毅然打破祖宗定下的“传内不传外”的规矩,破格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在看到傩戏传承之路举步维艰后,蒲七五决定把傩戏引入音美课堂,他将傩戏中使用的角、号、道琴等乐器,加上鼓、盆等编制成70多种打击乐器,让艺术教育更多元化。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造型夸张、着色鲜艳的脸谱,戴上脸谱进行表演。升钟小学有一个两百多人参加表演的面具舞,阵势震撼,曾录制后上了电视。师生们戴上傩面,从远古向今天走来,展现出不同时期傩面的特点。这对学生是一种收获,加深了他们对傩戏的了解。蒲七五为了更好地传承傩戏,还编写了一套供小学3—6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川北古傩》。

四、鲁海平——任重道远的传承人

年,杜南楼去世,两年后,双峰傩戏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遗名录。因为鲁海平是南部县教育科学研究室艺术教育方面的负责人,南部县文化馆让他着手开发傩戏,并邀请省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专家前来指点。新开发的傩舞脸谱造型借鉴了杜家班傩戏面具,舞蹈造型请省上专家进行了专门设计。年9月,鲁海平被南充市文体广局命名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鲁海平想,要在学生中普及傩戏等本土艺术,首先应该编写一本南部县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教材。为了掌握编写教材的一手资料,他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长时间走访调查,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最终根据学生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编写了《南部县民间艺术》,将傩戏编进教材。

傩戏现在面临的传承问题依然严峻,即使在有戏窝子之称的南部县双峰乡,也很难再看到傩戏表演,偶尔有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耍傩傩”,除此之外傩戏存在方式就是文化馆陈列室。傩戏是一门很古老的戏剧,怎样在当今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并喜欢这门艺术?鲁海平能做的就是用现代审美眼光,挖掘傩戏的元素,打造新的节目,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年,鲁海平尝试第一次结合傩戏编排出《和谐的祈祷》,节目主要元素是傩舞,展现了老百姓对平安、丰收、健康的祈祷。他花了一周的时间对这个节目进行音乐创作,从省文化馆请来专家对舞蹈进行指导。结果,因地方艺术特色突出而捧回了省级比赛的金奖。除此之外,鲁海平还打造了《祈水》、《俏妞闹春》等节目。其中,《俏妞闹春》就是由南部县建兴小学的25名孩子戴着傩面进行表演的,这个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节目录制播出。

双峰傩戏传承人鲁海平牢记使命,知重任在肩,将继续前行!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