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很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天天吃小鱼,很爽。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到水里。一开始,大鱼看见小鱼就扑过去咬。
但是每次都撞到玻璃瓶上,慢慢的,大鱼减少了冲撞的次数。
到后来,大鱼完全没有了任何冲撞的动作。
当科学家把大鱼身上的瓶子取走后,大鱼直接沉到了水里一动不动。
最后,这条大鱼活活被自己饿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的下意识反应也许是:这条鱼真的笨死了。
大鱼真的是笨死的吗?其实,大鱼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后,开始怀疑自己的捕鱼能力,最后彻底绝望了。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他称为“习惯性愚蠢”。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丧失自信心。
在他人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在生活中,家长有些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绝望”的境地。
1、给予孩子过高期待,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一味不想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过早的去发掘孩子的潜能,要求孩子去挑战一些超出同龄人的事情。
这些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就拼命去努力,然而结果并不总是尽人意的。
孩子在经历多次的失败后,就会产生挫败感,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如果孩子长期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变成一个畏手畏脚的人。
2、大量的负面暗示,比如经常说孩子笨
很多父母把“你怎么这么笨”当做口头禅挂在嘴上,但实际上这些负面评价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相信自己“真的很笨”,情绪也处于低落的状态。
所以,家长在家管住嘴,不说负面的话,孩子自然阳光自信。
3、父母停止成长,放弃自我进步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如果家长刷各种“短视频”,沉浸在“垃圾快乐”当中。孩子也会捧着游戏不亦乐乎,长期不动脑,大脑自然衰退。
而如果父母爱读书,孩子也会跟着有样学样,小脑瓜里装的知识越来越多。
淘妈一直提倡亲子共读,这是让孩子增长见识,也是让亲子增进交流的好机会。最近我收到一套以“家乡”为主题的少儿科普绘本——《我爱我的家乡》,翻看之后觉得太合适亲子共读了!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这套书共有5本,5个主题,通过爸爸妈妈的童年,可以让孩子去了解中国元素、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典故,以及咱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比如踢毽子、捏糖人、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家长给孩子讲一讲,一定有很多趣事可以回忆起来。
而且咱们小时候的玩具、游戏、美食当中,还藏着许多科普知识,一边讲一边分析其中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有些知识恐怕家长也不知道呢)
比如,风筝为什么可以飞起来?
糖画和糖人是怎么做的?
爆米花机里有什么物理原理——
《家乡的味道》这一本,不仅分享一年四季中国传统美食。
春季的荠菜饺子、凉拌水芹;夏天的西瓜、烧仙草;秋天的糖水栗子、柿饼;冬天的腊肉、白菜……
还教孩子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背后的自然科普知识,让孩子不再“五谷不分”。
比如,柿饼为什么会结霜?
书中还涉及历史典故和人文传统,非常值得孩子了解。
比如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由来——
神奇的川剧变脸,也会给孩子讲讲其中的小秘密——
在《故乡那些年》中,孩子们跟着丫丫一起,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家乡60年的变化。这些故事,孩子一定很爱听。
这套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以及冯巩、冯骥才、金龟子等学者及媒体人的鼎力推荐。
《我爱我的家乡》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变化和日常的点点滴滴;也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历史文化的兴趣,非常推荐3~12岁的孩子读一读,家长也可以在读书过程中和孩子增加交流,画面光想想就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