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除夕,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原来期盼穿新衣、吃饺子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吃穿早已经不是对年的期许,期待更多的是那一份新年的问候和团圆的热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特色年俗,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新生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的转变,有一些特色年俗正在消失,同质化则越发明显。
那么,过年吃饭女人不能上桌是真的吗?年夜饭不吃饺子又是怎么回事?盘点一下各地的特色年俗。
山东:女人不上桌,拜年要磕头
尽管齐鲁大地是孔孟之道的发祥地,但是因为早些年经济以农业为主,而不发达,加之思想守旧,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土。土还体现在各种陋习上,其中最为外人不解的就是女人吃饭不能上桌,不单是过年的时候,平时大家聚会,女人也不能上桌吃饭。
有人说,这是重男轻女的表现,其实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因为所谓女人不上桌已经是过去式了,越来越多的80后或者90后已经从各方面尊重自己的妻子,不可能再让妻子不上桌吃饭。
尽管女人不上桌已经没有市场,但是男女分开吃饭确实存在,但这也不是什么陋习,只是一种生活习惯罢了。一般的聚会都有个二三十号人,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实在是太吵了,所以得把男女分开坐。妻子们也是识趣的,变相的也是犒劳一下在忙碌一年的丈夫。她们还互相监督着,不准去男人们的桌子上。都知道女人在男人桌上时,他们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了,吹牛聊天都放不开的。女人带着孩子们吃饭,桌上的菜肴和男人们的是一样的,甚至是比男人们的菜更好。
重礼,也可以看做千古齐鲁的一个特点,表现在拜年磕头上。当城市里人们手机拜年和初一逛街的时候,山东人正在下跪挨家挨户拜年,当然,只是给长辈磕头,平辈也只是说一下新年快乐就好了。
江西:门口祭祖,除夕洗澡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正门口摆上食物“送佛”,食物必须有六大荤(猪头、猪脚、生畜、鱼、米糕和豆腐),中午鸣放鞭炮吃午饭(以米粉为主)。中饭过后,又将在门口“祭祖”,食物和上午相差不多,家中老小手持香火四方朝拜完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必须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生畜、鸡蛋(圆圆满满)、饺子、米糕和米酒。年夜饭过后,家人开始洗澡,以除去过去一年的尘土。
江苏:新春挂钟馗,春节祝寿
江苏春节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江苏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江苏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初一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广西:斗鸡,舞牛
广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陕西:做枣牌牌,秧歌拜年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陕西人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四川:不吃饺子,看望长辈
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十分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评书等表演。
福建:放置门蔗,围炉守岁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云南:特色春联,唱祝年歌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之类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
内蒙古:祭火神,闭特温
内蒙古过年需要祭祀火神,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可以看出来,越是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活动越是丰富多彩,各地的春节习俗虽有不同,但讲究的都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那么,你的家乡有哪些有趣的风俗呢,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