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腔调影子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陇南礼县影子腔

礼县影子腔又叫灯影戏、皮影戏、梅华调,主要分布于礼县全县境内的29个乡镇,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出现于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强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子腔唱腔咬字都是地方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历来以皮影形式演唱,伴奏原始、单调。

早在明朝时期的梆子腔,脱胎于当地民歌、说唱,最适宜山区演出,把山乡土味带到了戏曲舞台,最独特的要数“冒腔”,台上台下同时唱,气氛非常好,引起观众的共鸣。影子腔一般由三个人组成文乐人员,“本胡”兼“唢呐”一人,“三弦”兼“海笛”一人,“四弦子”一人,武乐由一名鼓师,一名副手组成,演唱时,鼓师左手击甩板,右手敲“七星锣”;副手左手打“蚂蚱子”,右手击“碰铃”,“手锣”,武打动作时,鼓师掌握“暴鼓”、“皮鼓”关副手敲“勾锣”、“手锣”,文乐队人员可带“铙钹”等其他铜器,另外一名掌握“扦子”(也就是做影子)的人就是“戏母子”,

(过去没有电,及用汽灯等照明,因而亦称抱灯人),他即表演各种人物的动作,又唱、念剧目中主要角色的唱词、台词,其他杂角都由其他文武乐队人员承担,因此,五六个腔是以传统的历史剧目和反映现代新生活新农村的新编剧目为主,在建国初,礼县剧团创编的影子腔剧目有:《碧血西城》、《枫洛池》、《秀才进京》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先后创作了《三凤求凰》、《莲叶劝学》、《清明案》等,近几年有新编了《欢歌笑语满兰苍》、《果子送给贴心人》、《寿宴喜》等。人就组成了一班人马。

影子腔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影子腔演唱技巧和唱功,是影子腔剧目演出成功的关键。而演唱技巧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影子腔是陇南礼县秦文华的象征,也是陇南礼县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历经数个世纪经久不衰,是一种特殊的剧种。

影子腔唱腔浑厚、朴实、通俗、易懂,山乡味一度为礼县的广大山区群众百姓的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影子腔不仅以演唱形式博得观众喜爱,和影子腔紧密相连的皮影更是一种极具装饰、收藏、展示价值的工艺品。

作为一种新的装饰品和工艺品,皮影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副皮影可卖到数百元,大点的可卖到上千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