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抗婚》是程砚秋先生晚年创作的一出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新戏。晚年的程砚秋比较胖,排新戏受到条件限制,很不容易。年,袁雪芬、范瑞娟排演《梁祝哀史》,年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越剧的特点是词多、句多、腔少。词多腔少,这是地方戏普遍存在的特点。京剧老旦戏也移植过地方戏,如《对花枪》的那段高拨子,词好多,京剧拿来演绎,确有难度。
袁雪芬、范瑞娟剧照
川剧有《柳荫记》。杜近芳先生和叶盛兰先生年排了《柳荫记》,二位的剧照,绝美。《柳荫记》的腔儿是王瑶卿先生帮着设计的。
杜近芳、叶盛兰剧照
年,张君秋排演《南山化蝶》。
张君秋剧照
年,程砚秋根据上海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改编,定名为《英台抗婚》。年留有录音。
程砚秋的《英台抗婚》,整部戏比较全,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前面有女扮男装的表演。我看程砚秋的剧照,此剧的化妆、服装,也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戏。
程砚秋剧照
程砚秋、李丹琳剧照
荀慧生先生也准备排这个戏,后来就停了。荀夫人问荀慧生先生:“你那个戏怎么没动静了,行头也做了,各方面都准备了,怎么不演了呢?”荀慧生说:“老四也排这个戏(指程砚秋先生),他比较胖,排个新戏不容易了,老四要动,我就不动了”。这就是那个年代老艺人的德行。每个行业里都有规矩,有德行,行业内是有竞争的,是良性竞争,你台上真好,同行也真服你,也体现他们之间有竞争也有友谊。
“相送”,程砚秋设计了二六、流水板,为了不雷同,程砚秋巧妙设计闪、夺、抢板等,因字行腔。
“惊聘”的南梆子,是现在流传较广的名段。程砚秋突出一个羞字,温婉含蓄,羞中带喜,喜而不过;见诸多彩礼,继而转疑惑,情绪有变化。特别是祝英台与父亲对唱的原板、快板时,情绪完全爆发,突出一个抗字。“老爹爹你好狠的心肠”一段,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场戏明显有传统戏《三击掌》的影子。
“祭坟”,程砚秋还是用西皮,没有用传统的反二黄。
李世济先生和刘雪涛先生在年纪念程砚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演出了《英台抗婚》。早年李世济先生也是演全的,前面带扮小生的。
李世济、刘雪涛剧照
80年代后,李世济先生把《英台抗婚》做了一些调整,把女扮男装的“结拜、书馆、相送”等情节都删掉了,从“惊聘”演起。李世济先生的《祝英台抗婚》请汪曾祺先生写了词,又丰富了这出戏的唱腔。程砚秋先生演出此戏,是“西皮”到底,一出戏全是“西皮”唱腔。这是程砚秋先生的一个尝试。李世济先生、唐在炘先生设计添加了思兄的“二黄”和哭坟“反二黄”。
二黄慢板“山伯兄乘兴来愤然而去”,体现了祝英台对爱人的担忧之情,又突出了她“宁玉碎不瓦全”的抗争之志。唱腔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二黄三眼,这段的音乐风格,也是做了尝试的。
哭坟的“反二黄”特别有旋律感,唱腔吸收了《沈云英》中的一些特点。唐在炘先生把那些不常演的、失传老戏的唱腔,融在新戏里,使之不至于失传,这也是一种尝试。像李世济先生《祭塔》里那些“反二黄”的腔,是很精华的,可以说是“反二黄”的大全。“纸钱飞,香烟袅,烛泪盈盈”这段词,汪曾祺先生写的真美,情真意切,把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汪曾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