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中汲取灵感的国潮服饰
□本报记者李雪萌
国潮逆袭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非遗近年来更是持续升温;旧国货、老传统成潮流新宠,“文化自信终于找准定位”。
同时要看到,国潮≠国货,还存在同质化、表面化等问题;而非遗,距离取得汉服那样现象级的爆红,还有一定距离。
一个新的打法——非遗×国潮,正在快速发展中,渐成开挂之势,将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新锐潮流的价值担当。
国潮正当时非遗即时尚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零点开始的45分钟内,天猫平台有个国货品牌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京东方面也称,今年“双十一”是国潮消费成长最快的一年,4小时内,老字号跨界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达%。
这已经不是国货产品第一次成为最亮的星。从历年“双十一”的数据来看,近6年,多个国潮服饰、智能家居、美妆、零食等品牌销售额大涨。其中,某国潮运动品牌销售额由1.7亿增长至超28亿,6年涨超15倍。
令人意外的是,推动这波热潮的,并非中老年一族的怀旧情结;相反,最 国潮是真正“潮”起来了!
与之并肩前行,另一股传统文化也在悄然发力,那就是一直被认为“老物件”代名词的非遗。
各种时装周、艺术展、造物节、舞台剧、设计比赛……上,非遗都成为关键词之一。越古老越时尚、越民族越世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一个个传统手工技艺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开始了跨界与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就拿服装设计来说,蜀绣、缂丝、云锦、抽纱……一个个自带传统文化气息的手工技艺纷纷被赋予新生命,在新的流行语境下焕发生机,每一次亮相都赢得惊呼赞叹:原来传统这么美!
过去的一年里,一不小心被全网吹爆的河南卫视,从《唐宫夜宴》开始炸场,随后接连推出元宵、清明节、端午、七夕等奇妙游;中秋节之际更是发大招,集结刺绣、剪纸、皮影、泥塑、舞狮、火龙等非遗元素,打造了一场《中秋奇妙游》。
一次又一次的“奇妙游”,没有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不断玩出新花样,“妙”出圈,被认为“文化自信终于找准定位”“文化和创意的降维打击”。
在某短视频平台,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有超0万个非遗内容创作者,他们一起创造了超亿的视频播放量,获得超67亿点赞,平均每个视频至少被个人看过,被个人赞过。
如果说“非遗”是一种“遗产”,如今这项“遗产”已经不再是小众和定向的,已经被亿万人所接受和认可。
明星流量来加持“旧非遗”成“新国潮”
11月4日,央视电影频道及全网平台共同推出了一档非遗文化公益晚会《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台网联动的“电影人+传承人+设计师+品牌”公益模式,集结呈现全国多地非遗文化样态。一个半小时的公益晚会特别节目、7小时融媒体直播,台网联动强势破圈赋能,引发各界热烈反响。
这场现代感、科技感十足的晚会,聚焦的却是千年历史,讲述苏绣、定瓷、凤翔年画、徽墨、面人、蓝印花布、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秸秆扎刻、苗绣等共十项非遗项目,让它们以非遗传承人及时尚设计师联名锻造的新品形式“焕新”亮相。
在现场,陈学冬、吉克隽逸、李易峰、佟丽娅、杨千嬅、张钧甯、张雪迎等十位电影人化身非遗守护人,跨界对话非遗传承人,讲述各项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同“云端”相守的丁真珍珠、黄晓明、杨洋、李佳琦共同助推时尚新品、二创非遗。
这场晚会以《定军山》为开端,中国电影从中华非遗明珠——京剧起步。《十面埋伏》《花样年华》《闪光少女》——百余年来受非遗文化滋养的中国电影佳作,在晚会现场光影重现,借助明星的号召力向非遗焕新事业投射时代力量。
非遗中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景色、人物以及风情都是电影十分钟爱的素材。《黄土地》(安塞腰鼓)、《霸王别姬》(京剧)、《活着》(皮影)、《变脸》(川剧变脸)等,还有《尔玛的婚礼》《高甲第一丑》《雪花秘扇》《老腔》《侗族大歌》《嘎达梅林》《唐卡》等等,无不从各类不同的非遗中汲取营养,使一些原生态的、民间的瑰宝重放异彩,飞入更多百姓家。
在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也有非遗的影子。比如《一步之遥》、《大鱼海棠》和《花木兰》中,就都有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背景。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非遗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热爱和传承的动力。借助明星的力量,让原本古老的非遗以更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出现,是一条积极有益的道路。很多明星也乐于借此塑造自身的健康形象、承担社会责任。
喜马拉雅FM曾推出自制节目《如果“非遗”会说话》,其中一版邀请了12位明星与自己家乡的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天:王凯对话汉绣、马思纯对话花鼓灯、景甜对话秦镇米皮、陈赫对话漳绣……
一度引起争议的相声演员张云雷,其粉丝十三个站联合发起了#张云雷带你走近非遗#活动,宣传各地的非遗,大大挽回了口碑。
成龙、金巧巧、戴军、任家萱、周深、大张伟等等明星都曾积极参与“传承中国”,将非遗玩出新高度,还将这些“独家技艺”带到国外。
流量明星们的加持,推动原本“老旧”的非遗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新国潮”兴起中不可忽视的焦点。
非遗非常美国潮一起潮
今天的非遗已经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模样,而是换了一副新面孔去拥抱年轻一代。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电商……更多“非遗+”新玩法,多个姿态撞击新潮文化,圈粉年轻人,不断给人带来惊喜。
其中最硬核的,就是非遗与国潮的强强携手。
大家知道,国潮虽潮,但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解上的偏隘、消费上的跟风以及设计同质化、质量陷阱等等。
今年“双十一”期间,衣服上印有“中国”“CH”“China”等文字或元素的品牌超过种,在某电商头部平台“男装排名前”的品牌中,80多家都推出了含有上述“国潮元素”的衣服。
每到春节,国外的奢侈品大牌总爱向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拜年”,推出一些限量生肖款,由于它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浅层表面,这些限定设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现在很多咱们自己的设计对“国潮”的理解也十分肤浅,似乎有点中式元素就是“国潮”。
另外,国潮也并非简单等同于国货,如果质量不过关,一般意义上的国货即使强行搭上国潮的快车,也很快会出局。
而与非遗联合,是国潮最为稳妥与事半功倍的选择之一。一方面,非遗都是经过一代代工匠艺人打磨、雕琢后方得以流传,几乎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非遗寄托了无数国人的情怀和东方的审美传统,与国潮天然亲近。
同时,与国潮的联合,对非遗来说也是推陈出新和发扬光大。
汉服一夜之间火遍全国,成为人们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象征与寄托,实际上汉服并不是任何一个等级的“非遗”。虽然已经在为更多人所了解,但大部分人对非遗的印象仍然比较刻板,“沉闷、小众、陈旧”是人们说起非遗的三大认知。
非遗想真正出圈,离不开恰当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消费。国潮正是这样一个途径。非遗现在火起来了,但是非遗名单其实很长,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项,取得现象级爆红的仍然是极少数,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探索和尝试。
非遗与国潮携手,不是简单的1+1,在合适方式的推进下,将能够像博物馆文创那样,以开挂的王炸之势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新锐潮流的价值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