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有群川剧迷73岁的她演杨贵妃93岁

国庆中秋长假,磁器口是许多外地游客来重庆旅游的“打卡景点”,每天都是人声鼎沸。

磁器口背后的清水溪岸边,一条不起眼的老街上,磁器口川剧团的双节同庆好戏也在轮番上演。这个重庆目前为数不多的川剧团,吸引了不少老戏迷们前来捧场。

10月5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趁着大戏《长生殿》开演当天,来到磁器口川剧团。

这些老戏迷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爱着川剧,这份坚持,陪伴老戏迷从豆蔻直至耄耋。

平均年龄70岁的川剧“追星族”

5日下午1点,距离《长生殿》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磁器口川剧团门口已是门庭若市。

川剧团一百来平方米,整齐地摆放着木椅,舞台些许简陋却不失古朴。舞台背后是一个开敞式的化妆间,大约5平方米,从川剧团大门进来可以将化妆间一览无余。

看茶的伙计提着瓷质茶壶忙前忙后为观众添茶,怀抱着一个看上去很有年头的铁皮盒子卖票。

60多个前来看戏的观众绝大部分是重庆本地老戏迷,而且大多是老人。他们或端着自己带来的保温杯、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或呷一口川剧团的功夫茶,笑眯眯地坐在位置上。

老人大都互相认识,谈论的也都是些家长里短。即使不认识,你挨着我坐,我对你一笑,一来二去,又是一个可以一起看戏的朋友。

“这些老人,基本上可以说是重庆最后的老戏迷了。”川剧团负责人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介绍说,这里每周末都有演出,每周固定来看戏的老戏迷大概有四五十人,平均年龄高达70岁,可以说是川剧“追星族”。

60多年忠实“票友”看了上千部川剧

在场的川剧“追星族”田贻仲,今年75岁,家住渝中区南纪门,已经追了逾65年川剧,是个当之无愧的老戏迷。

他小学的时候,跟舅舅赶庙会,看见台上正好在唱川剧,觉得“非常动听”。这一次在“马马肩儿”上看川剧,成为田贻仲票友生涯最难忘的经历。

高中后,田贻仲更是疯狂迷上川剧。那时候临江门“大众影院”除了放电影外,定期有川剧表演,田贻仲就花自己攒下的两角五分钱,在大众影院蹲着看一天的川剧。有时候钱没攒够,他就算花一角钱去看夜场,也要一场不落地看完。“大众影院放电影的时候,一场电影都没放完我就会打瞌睡。但是看戏不得,看一晚上我都很‘干精蹦’。”

高二的时候,适逢四川省川剧院来重庆招川剧演员,已有六七年观戏经历的田贻仲想都没想,甚至没跟家里说就去报名了。“看戏要花钱,如果我成了川剧演员,就可以不花钱看戏了,而且还可以自己亲自表演,想想就很棒。”

这一段考试经历在田贻仲脑海里,近60年过去了仍然历历在目。他回忆到,当时5个人一组进去考试,为了看身上有没有伤疤,所有报考的人不准穿衣服,只能穿一条裤衩。考试项目分为唱歌、模仿川剧经典片段、比划动作、表演川剧乐器。田贻仲半裸着上身,像模像样地模仿所看过的川剧剧目比划起来。

最后,由于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田贻仲在模仿川剧经典片段的时候高音没唱上去,被刷了下来。“我心想,算了嘛!我还是老老实实看戏算了!”

至此,田贻仲放弃了川剧演员梦,安心当一名会唱一点川剧的忠实“票友”。

后来当过会计,搞过养殖,田贻仲闲暇时间见缝插针都要看川剧。“从开始的露天坝演出,到后来的收音机,一直到现在电视上看、来磁器口川剧团看,60年来我已经看了上千部川剧了。”

73岁的她登台演杨贵妃

当天川剧团的大戏《长生殿》的女主角杨贵妃,扮演者今年已经73岁了。

这位“杨贵妃”名叫焦丽,和田贻仲不同,她显得幸运很多。

演出快开场了,在化妆间,焦丽匆忙但又有条理地往自己脸上涂上厚厚的脂粉。

“10岁时我被家里逼去涪陵川剧团学唱川剧,那时候特别不愿意。”

还没学几年、刚刚对川剧有了兴趣的焦丽,又迫于嗓子的原因无法继续学习,中学毕业过后就去了长航公司工作。

但是工作再忙碌,焦丽也没有丢下川剧。她一直是公司里的文艺骨干,一有文艺活动,焦丽必会唱上一台。几十年过来,这个“老本行”得以成为焦丽的骄傲——退休后,焦丽开始在重庆的各个川剧团演出,说是演出,“其实大多数是自娱自乐,我就图一开心!”

现在,焦丽每个礼拜都有演出,这次是《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下次又是川剧名戏《作公》的主角,偶尔客串一下龙套。

妆毕,舞台一侧的乐团已经开始“打闹台(指戏曲开演之前先用锣鼓和唢呐演奏,借以招徕观众)”,焦丽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眼神,迈着大步准备上台。

73岁的她,精神矍铄。

93岁老戏迷拄拐杖打车来看戏

川剧团观众席正中,一位老戏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台上的唱念做打,佝偻着背,双手放在木椅把手上撑住自己,一对拐杖放在他的身旁。

这是川剧团年龄最大的老戏迷——出生于年的刘久安,今年已经93岁了。

刘久安一天书都没有读过,却十分热爱川剧,从20多岁开始看戏,至今70多年。

家住双碑的刘久安,每周要看四天川剧:礼拜二在双碑川剧团,礼拜三在沙坪坝川剧团,周末则在磁器口川剧团。去年12月,脑梗塞使刘老落下双脚无力的毛病,去哪儿都只能拄着拐杖。

“我没有什么爱好,看川剧就是我的全部了。”刘老不愿放弃这份对川剧的热爱,于是每周都一瘸一拐来看戏,往返都打车,每次11点过就到川剧团,中午吃个饭,和周围的票友闲聊几句,或是什么也不说,看着热闹的人群,他就会非常开心。下午四点半,川剧演出结束,刘老再打车回双碑的家。

因为年龄最大,刘久安也是川剧团老戏迷里的“明星”。谈到这份坚持70多年的热爱,刘久安慢条斯理地诉说着自己的热忱,“川剧团的人对我都非常照顾和关心,每次都把正中间的位置留给我,一些六七十岁的弟娃儿还帮我倒茶,我舍不得他们,只要我活着,就要一直来看戏。”

这群老戏迷最害怕川剧失传

重庆老戏迷群体,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五十多岁单身汉秦和平,虽然家庭贫困,但每周都坚持花60元钱来川剧团看戏,至今10多年。每年过年,秦和平还会花上一笔钱,按照戏剧行当的传统买上几挂鞭炮,为川剧团带来喜庆。他每次都是看上二十几分钟的戏,感受一下周围的欢声笑语,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心酸,但每每在川剧团遇见,秦和平总是会对每一个人微笑。

一名八十多岁的老戏迷,患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病,偶尔会对周围的人和事记混淆,但他记忆里唯一印象深刻并且始终坚持的事,就是来磁器口川剧团看戏。家住南坪的他,因为距磁器口很远,女儿很长一段时间不让他来看戏。没有戏看的老人,在家里不吃不喝耍脾气,女儿没有办法,只有亲自送父亲来看戏。一到川剧团,“打闹台”的锣鼓声一敲响,老人开心地笑了起来……

67岁的卢贤明,谈起他热爱已久的川剧,更是滔滔不绝。激动之余,他还有一丝担忧:“现在看川剧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这些老戏迷都很恐慌,未来如果川剧没有传承人,我们还能去哪里看戏?还能在哪里见到这些熟悉的老面孔和笑脸?”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杨辛玥摄影苑铁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