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李天琪摄影华小峰)25日,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名人论川剧——川剧传承发展论坛”第二场论坛在川报全媒体集群演播室成功举办。作为第四届川剧节的重要活动,第二场论坛邀请任庭芳、陈巧茹、齐爱云、肖德美四位戏剧大师莅临活动现场,与观众、网友共话川剧的传承发展,从川剧特色、川剧文化推广、川剧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以川剧为媒,挖掘四川文化资源,打造四川文化自信的金质名片。
第二场论坛在四川在线首页网络专题页面、一直播官方账号“直播四川”、头条号等平台进行直播,截止25日12时,超过62万网友通过互联网积极参与现场互动。
大咖共谈川剧之美
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除了川剧技艺三大“绝招”变脸、吐火、滚灯之外,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任庭芳展示川剧小丑技艺
论坛嘉宾任庭芳是川剧名丑,专攻丑角表演艺术,擅长袍带丑及褶子丑,谈及川剧的特色,自然离不开丑角。“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在川剧中有以丑角为第一角色的剧目。”任庭芳说。扮相夸张、语言诙谐、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川剧丑角有着别样的魅力,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收获思考,任庭芳认为演绎不同的角色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论坛现场展现了川剧丑角的技巧。
陈巧茹谈川剧之美
“川剧在人物塑造上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白蛇传》,白蛇这个角色在京剧里以大青衣来表现,而川剧则以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跨行当的形式来演绎,小青这个角色在川剧中的武戏是由男演员来表演的。”论坛嘉宾“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的一席话让现场观众大呼“想不到”。她认为川剧有独特的审美,体现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色,希望观众们能够走近川剧,欣赏川剧之美。
齐爱云谈川剧与秦腔的渊源
而作为秦腔的四大名旦,论坛嘉宾齐爱云谈起川剧,也藏不住心中的喜爱。“一方水土一方人,与秦腔的厚重不同,川剧能以四川人的小幽默来处理戏里的细节,很巧妙。”齐爱云说。她表示,秦腔和川剧的渊源很深,同州梆子从陕西传入四川后成为川剧五种声腔艺术之一的弹戏,两个剧种也都有吐火等技艺,戏剧表演者要学会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各家之长,再运用到传统戏剧的传承发展中。
肖德美展示川剧小生技艺
除了小丑,小生也是川剧中有代表性的行当。论坛嘉宾肖德美是川剧小生的代表人物,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川剧以‘三小’见长,独树一帜。”肖德美说。他在论坛现场表演了川剧小生的眼法和扇子功,戏剧人物风流潇洒的性格在舞台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SplitPageHere#
大咖共论川剧人才培养
戏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戏剧表演者的努力,任庭芳认为,除了加强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练习,能够将人物演得鲜活,青年演员需提升文化修养。“如果没有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那么演员只能是一名‘匠人’,在舞台上运用技巧来诠释人物形象,但如何把人物演到观众的心里去,演员首先得理解人物,这对演员的文化修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庭芳说。
陈巧茹认为,川剧演员在舞台上要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必须从细节抓起。“我要求我的学生必须做到‘三白’:领条白、袖口白、袜子白,这些细节体现了表演者对戏剧的尊重,也是一种戏剧人的讲究,在点点滴滴中成就戏剧的美。现在部分年轻演员在细节方面做的不够好,我觉得青年演员一定要更加讲究。”陈巧茹说。
如何让表演更加有力量?齐爱云对青年演员提出了“纯粹”二字。“如果心中没有对戏剧的热爱,并且放不下心中的纷扰和杂念,那么在舞台上的表演是缺乏力量的。”齐爱云说,她表示青年演员只要能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学习,总会收获成功。
肖德美不仅是川剧艺术家,现在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川剧人才培养中。他表示川剧的人才培养除了系统性的学历教育,也在四川的各大高校进行讲学,向大学生们普及川剧的基础知识。同时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将川剧与科技进行碰撞,未来或将以电子课程建设的方式,为川剧人才培养和传承发展助力。
大咖共谋川剧推广之路
如何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欣赏川剧之美?论坛嘉宾们献计献策,用思维的碰撞形成智慧的火花。
“近两年与我的年轻粉丝们交流,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未来可能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展示戏剧的技巧和魅力。”齐爱云说。她认为要通过新媒体等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一目了然地感受戏剧之美。陈巧茹则通过与新媒体从业者的交流,认为如果能将川剧和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游戏等元素做结合,或可有效地输出传统戏剧的魅力,对于儿童来说,可以让他们从川剧精美的妆面、头饰、戏服来认识川剧,逐渐地喜爱川剧。
名家之言
任庭芳
尊重传统,建立文化自信,川剧青年演员需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
陈巧茹
努力做好细节,从每一个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做起,用最真诚的心传播川剧艺术的魅力。
齐爱云
用敬畏之心传承戏剧之美,用时尚之心做好戏剧的传播与推广。
肖德美
传承与传播并重,希望戏剧专业人士和戏剧爱好者能够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