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东方魔术火遍全网的现代变装起源

川剧变脸

川剧衣帽变脸又称川剧变脸,起源于巴蜀(今四川、重庆)等地,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行于四川、重庆、贵州及云南部分地区,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形式中的一种特殊技艺,用于表达戏剧人物的表情、心里及情感变化,也可以表达剧情中的易容、幻术等特殊技巧。川剧衣帽变脸是用具体表现抽象的一种特技手法,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川剧衣帽变脸,起源来自一场有惊无险的战斗。相传,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刘备等人在经历一场失败的战斗后,率残兵及百姓向西南蛮荒之地迁徙,由于吃了败仗,士气低落,此时发现附近有当地蛮人活动,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刘备等人便被人数众多的蛮人土著包围,如果没有方法应付,有可能全军覆没,葬身于此,这时只见机智的诸葛亮站到山头,用几块不同颜色的布做成的面罩不断变换,亲自扮演巫山神来震慑土著,当地土著是十分相信神明存在的,以为自己的行为触动了山神,惹得山神发怒,果然纷纷落荒而逃,因此诸葛亮和他的神奇“魔术”也成功的帮助刘备等人安全度过了荆襄之险,转危为安。

川剧变脸兴于清朝中后期,是川剧的金字招牌,看家绝技,在20世纪川剧艺人的不断摸索、演变中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不管哪一出戏,悲剧还是喜剧,变脸变衣皆有用武之地,变化目的在于凸显人物内心变化、表情活动以及场景适应等,每每适逢名家表演,必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川剧衣帽变脸大体分为四种:“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等。

抹脸是将化妆用的油彩抹在特定一个部位,例如手心或手背,在需要变脸时,将油彩抹在脸上即可完成变脸,上半部分的变脸也可以抹在额头或者眉毛上,下半部分的变脸可以抹在脸颊或鼻子处,待需要时完成变脸。

吹脸是通过粉状化妆品来进行变脸的,如金粉、银粉、彩粉等,在舞台某处放置一个盒子,内装粉末,需要时演员伏地闭气闭眼对着盒子吹气,化妆粉铺在脸上完成变脸。

扯脸的技艺方法相对来说更复杂,且对演艺人员技艺要求较高,是事先将剧情需要的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每一张脸谱上都有一条丝线,再将这些脸谱贴到脸上,丝线挂上身上特定部位(一般是腰间),随着剧情进展,借着各类戏剧动作掩护,扯动丝线完成变脸。

还有一种运气变脸,这对演艺人员要求极高,需要利用“内功”将脸变换“红”、“白”、“青”等颜色,来体现剧中人物内心活动。

川剧衣帽变脸的精华魅力其实与魔术如出一辙,神秘莫测,引人入胜,又是起源于民间,能让无数老百姓能有机会一睹风采,拍手称奇,并且口口相传。观看者不仅能用眼睛去欣赏这未知的惊奇,还能用心去思考这其中的奥秘,感受着古人的智慧汗水结晶,川剧发展到现代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民间艺术,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国粹精华,应该更好的加以保护和传承。

1

2

川剧变脸中的经典剧目:

《白蛇传?金山寺》,在白素贞为救许仙而同法海战斗时就运用了变脸技巧

《空城计》中孔明弹琴退仲达,其中运用了变脸的技巧,用来表达当时紧张的剧情,以及人物心理变化。

《西游记?火焰山》,这场戏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师徒与妖魔展开战斗,通过运用变脸技艺来展示他强大的法力。

《红楼梦》中也运用了变脸,在这部悲剧中,表达了年轻人为了爱情对抗来自家族的压力,展示了人物坚定地信念和勇敢的精神。

《聊斋志异》这是一部传统神鬼故事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其中运用了变脸技巧,并配合舞台灯光和服装变化展示各种诡异的场景与人物,并且也很好的展示了聂小倩的美貌与宁采臣的善良。

《水浒传》中讲述的梁山绿林好汉反抗压迫,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桥段无一不运用了川剧变脸的技巧,更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剧中人物表情和心理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