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www.txbyjgh.com/axhd/m/2033.html在四川省川剧院,90后小伙邱粟杨有一间他和师傅单独使用的工作间。在这个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各种帽子、工具……26岁的邱粟杨今年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正式进入四川省川剧院工作,主要负责为川剧演员穿戴盔帽,修补戏曲盔帽。而在工作之余,邱粟杨有一件“心头好”,那就是制作川剧盔帽。在他研究生毕业后,有不少人问,“你的学历为什么做这个?”邱粟杨说:“因为做的是热爱的事,既然已经‘钻’进去了,那就继续下去。”90后小伙邱粟杨正在修护戏帽深究有别于其他剧种造型,他总结四大特点邱粟杨在读大学本科期间,意外加入戏曲社,由此接触到川剧。他发现川剧里的盔帽工艺复杂优美,有别于京剧等其它剧种的造型,从装扮、纹样、图案等来说都不一样,另外,一本《川剧舞台美术》也影响到了他。该书内容涉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收录的脸谱、头帽、服装、道具等详细介绍。“线是怎么走的,为什么走两根线?”有了理论,他开始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对邱粟杨影响很深的书由于学长在重庆川剧院工作,邱粟杨有了接触实物的机会,和学长一起开始钻研川剧盔帽。据其介绍,到现在的6年时间里,邱粟杨已经做了多顶盔帽。他对川剧盔帽总结出四个特点:高、重、巧、繁。“高”分为整体高和局部高,四川人身高较北方人来说矮一些,为了更好展现舞台形象、体现戏剧效果,就从服装穿戴来体现,例如衣服宽大、鞋子高、帽子高。川剧盔帽“重”是“重量”,盔帽首先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通过工艺技术的表现赋予了盔帽不一样的含义。比如沥粉,几层操作下来,图案花色都会有变化,增加了重量的同时,艺术感增强。“巧”是制作上的巧。首先是工艺上的巧妙,沥粉技法上分为几层,每一层都是为了凸显更好的造型,线上的变化体现了川剧盔帽在制作工艺上表现的艺术性;再次,功能性也很巧,经过拆与装,一顶帽子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件与配件,能够形成不同的角色穿戴。“繁”就是图案繁琐、工艺繁琐,凹凸不平的沥粉、栩栩如生的龙,与京剧帽子相比,川剧帽子更有“3D”的视觉体验。从色彩上来说,以大金大银为主,简用五色。川剧盔帽热爱“费手”的细致活10个指头都有伤口邱粟杨介绍,制作一顶川剧盔帽,简单的耗时10天半个月,复杂的1个月起,具体时间由复杂程度来决定。邱粟杨介绍,川剧传统盔帽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通过盔帽主体件与不同配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川剧角色穿戴。“七十二顶半”不是固定数量的含义,而是泛指多样性,可以通过几十顶川剧帽子,幻化出一千多种川剧角色的帽子穿戴。打板草稿“帽子的主要材料都是纸板和铁丝,主要有裱纸、绘图、雕板、加纱、盘丝、组装、胶漆等20多道工序,制作工具大大小小也需用到近20种。”邱粟杨表示,除了制作,还要进行打板,按照1:1的比例,原封不动的将盔帽图案画下来。另外,制作过程也很“费手”,因为是手上的细致活,有的还需要很用力,邱粟杨的十个手指大大小小都有些伤口。邱粟杨正在修护戏帽邱粟杨说,制作过程中会使用到油漆、化学用品,“时间成本高、收入较低,长达半个多月做出的帽子也许只能卖几百元,也许卖不出,各种因素下,做川剧盔帽的人越来越少,在四川不足5人。”邱粟杨热爱川剧盔帽(王效摄)作为少有的做盔帽的“90后”,凭借自己的热爱,邱粟杨坚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会越来越好,“既然已经‘钻’进去了,那就继续下去。”红星新闻记者马天帅刘成梦摄影记者王效编辑于曼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