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川剧不能只是看表演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将川

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之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更多是在学校活动以及生活中看到过关于川剧的表演。把川剧作为一堂主题课堂来学习,确是学生们少有的经历。9月26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万平教授,作为由武侯区委宣传部、成都日报副刊部和区文联联合主办,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协办的“天府文化讲堂——名家进社区”系列讲座的嘉宾,走进石室双楠实验学校,为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上了一堂以川剧为主题的课。成都大学万平教授:川剧是天府文化的一朵奇葩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平教授表示,川剧是天府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也是巴蜀人文精神的象征。学界一般认为,川剧正式形成于明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作出了极为丰富的剧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万平教授独具一格的授课风格和个人魅力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万平教授提到传承川剧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川剧教育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要根据娃娃的喜好,应有针对性和具体性,让幼儿和中小学生通过欣赏川剧脸谱、唱腔、服饰、表演等活动来激发他们对川剧艺术的兴趣,多层次实施校园喜剧文化推广。此次授课内容丰富多彩,万平教授语言生动幽默且具有哲理,学生们深深认识到保护天府文化的重要性。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用川剧融入校园特色文化,让校园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持续创新直升年级文化考察课程将走进三苏祠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在开展“天府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以博雅美术馆为载体,以直升年级文化考察课程为项目形式,让学生从“见、闻、思、做”等角度层层递进去感受、学习天府文化,让天府文化真正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血液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天府文化,学校以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为依据,以满足社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开发和构建了直升班校本课程——文化考察研究课程。今年3月,学校直升班学生走进杜甫草堂进行第一次“文化考察”,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这位中国伟大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同学们了解了杜甫生平以后,对杜诗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于是学校便在4月27日策划组织了一场“杜甫”诗词大会。大会的比赛环节设置、题目设定等,都由同学们合力完成,覆盖上百首杜诗。5月19日,石室双楠博雅美术馆开展“我与杜甫”专题作品展,在学校近平方米的美术馆里展出学生们自己创作的关于杜甫生平的工艺作品共余件。此次杜甫作品展是学校直升班文化考察研究课程的成果展示。记者了解到,今年学校的直升年级文化考察课程将聚焦三苏祠文化。课程安排上,前置课一周一次,一次两个半小时。前四次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任务主要是温习课上内容并背诵理解苏轼的知名作品。后四次课以实践教学为主去,主要通过户外活动和游戏项目的方式,寓教于乐,去巩固并深化对苏轼的学习了解,课后任务是以创新为主,通过自己的方式,多角度的去表达对苏轼的致敬,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饶媛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