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作为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被称为“戏曲之乡”,在江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戏曲文化在其中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包括赣戏、采茶戏等等,这些都是江西戏曲文化的瑰宝。
作为江西人,江西的戏曲文化,你了解多少?
赣戏
赣剧是江西的主要剧种,其前身为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珍珠记》、《张三借靴》是其代表性剧目。《还魂记》则是根据汤显祖同名原著改译。而赣剧皮黄腔的《雪夜访普》,和高腔的《江边会友》、《送衣哭城》都是比较罕见的古老剧目。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上世纪50年代,在江西省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弋阳腔两大流派:饶河班、信河班在南昌相合,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遂称“赣剧”。
采茶戏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也叫“永新号音”,是盲艺人谋生度日的曲艺,早期只流行于永新县境,后在吉安数县流行。据考证,它约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
永新小鼓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有平腔和高腔两种,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高腔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能刚能柔。曲目的语言朴实,唱词简练,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适用当地的群众通用语、习惯语、谚语,土音押韵,为群众喜闻乐见。
永新小鼓由于它既能配合政策和政治进行宣传,表演又灵活机动;它能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众多观众,又能劝人为善,鞭挞丑恶,因此,它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运用萍乡方言、兼有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主要流传于江西省萍乡市及周边地区。
萍乡春锣表演形式比较简单,由一人演唱,在腰部用红绸系一面直径约15厘米的小鼓和一面比小鼓更大的锣作为表演乐器,采用站唱或走唱的形式。曲词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演唱常用夸张手法。传统曲目有《贴图》《送春》等。
萍乡春锣作为当地的音乐文化象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存在意义和表现手法都让人印象深刻。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萍乡市文化馆获得“萍乡春锣”保护单位资格。
其实江西的戏曲文化非常丰富,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
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赣剧、弋阳腔、九江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剧种,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这也是为什么说江西可以号称“戏曲之乡”,所谓“戏曲之乡”,不仅是说它的兴盛与繁荣,而是指赣地本土文化在其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生动演示了中国戏曲这一艺术形态从发生到成熟直至鼎盛的整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为人们立体反观中国戏曲发展史的历程,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视角,也为戏曲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