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明星,还是新世纪一些当红小生,很多人在介绍他们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科班出身”,那么科班究竟有多神奇,能够量产达到明星的水平?
今天我们所说的科班,一般指的是专门培养演员、歌手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因为将其职业化,这样才能造就出更多的明星。然而在几百年前,科班指的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学校,但是它们也有“造星”的功能,只是它们所造出来的星,是戏曲名家!
科班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候有个很出名的称呼,名叫“梨园”,也是最早意义的科班。根据《新唐书》记载: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当然,这只是最早意义上的科班,还没有正宗的教学方法,真正的科班兴起的时间,是在明朝。由于宋元杂剧在明朝火速发展,戏曲界急需各种地方戏的人才,传统的艺人授学方法已经落后。于是各地戏班开始组建类似私塾的地方来教授技艺,也就是俗称的科班。
科班是集体学艺的地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戏曲人才,为地方戏剧团输送人才。那时候的科班不仅是类似于学堂的存在,比学堂更好的一点是可以包工作,只要你来了我这个科班上学,毕业了自然会给你分配。
科班的发展随意社会的进步,也衍生出了不少有名的科班,比如昆曲的全福班、京剧的嵩祝成班、桂剧的小金科班、川剧的三益科班等。以及后来的易俗社、崇雅社、富连城社、昆曲传习所等。这些科班为各个剧团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地方戏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科班是以学戏为主的,但因为科举制度深入人心,科班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比如到科班学习叫做进班入科,照搬科举制度中的进科取士。供奉唐玄宗为祖师爷,并且每日朝拜。
旧时科班的管理制度很严格,凡是进入科班学习的,一定要立下字据,就如同签下卖身契,科满之后要为科班对接的剧团效力三年。而且经常打骂体罚,因此古代学习又称为打戏,坐科七年称为七年大狱。
不过虽然科班的管理很严格,但是也应了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很多科班出身的名家,为戏曲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现在的新型戏曲学校,取消了体罚打骂,只注重文化教育,也很难再出大家了。
寻找被遗忘的文化,更正被误解的历史,欢迎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