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秋枫》能够出版,相信是已故川剧名角蓝光临先生和他的家人、学生们的共同心愿。在蓝光临先生去世一年半后,这本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著作终于与广大戏迷见面。5月3日上午,《白塔秋枫——蓝光临艺术生涯》新书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蓝光临夫人赖茵女士,原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张勇等,与蓝光临的弟子们一同出现在发布会现场。与此同时,由“最美川剧”平台发起成立的“蓝光临表演艺术传承中心”揭牌仪式也在现场举行,蓝派一代、二代弟子还通过现场表演《夫妻桥》《佛堂托孤》《石怀玉惊梦》《牡丹亭》的经典川剧片段,向蓝光临先生致敬。
川剧界人士手捧《白塔秋枫》大合影
凝聚毕生心血,撰成五十余万字文集
蓝光临,年生,四川广安人,川剧名角,工文武小生,师从曾荣华、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桥》《石怀玉惊梦》等。年赴北京演出,轰动首都,剧评家胡沙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惊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年至法国讲学川剧,开“川剧出国讲学之先河”。年12月15日,蓝光临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当时他的家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写了二十多年的《白塔秋枫》终于定稿,他前两天还带着眼镜看了样书,非常激动。这也算是他最后的一个心愿吧。”
“我这一辈子,看到的就怕忘记,能够记下来,给后人留一些文字,也不枉我这一生从事川剧。”蓝光临曾这样说过。白塔,是四川广安的一处古建筑;秋枫,则是温柔的红色,取名《白塔秋枫》,“一是纪念故乡,一是希望文字有色彩。”
张勇(左)与蓝光临夫人赖茵(右)
据悉,蓝光临从年就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有点什么念头就写下来。二十多年来,他书写的数十篇川剧文章,既有自己的从艺经历,也有演艺体验的理论总结,不但有观看演出的评说,也有川剧剧本的创作,可谓品种多样,精彩纷呈。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饮誉中国戏苑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的这部五十余万字的文集,并非由他人代笔,而是其本人历经数十年笔耕不辍、集腋成裘之作。
翻开《白塔秋枫》,全书共有6编,包括童年记忆、少年经历、黎明前后、感悟之年等。每一编中,蓝光临以自述的方式,以事件为中心分若干小标题,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或表达个人的艺术见解,从不同角度记述了70多年来,川剧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趣味横生,令人耳目一新。
蓝派一、二代弟子大合唱
在今天的发布会现场,包括梅花奖得主、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肖德美,梅花奖得主、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在内的蓝派艺术传人,也通过重演蓝光临先生的经典唱段,向这位川剧泰斗致敬。
蓝派艺术传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
蓝派艺术传人、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肖德美
蓝光临夫人寄语弟子:要一丝不苟传承下去
“这本书遭遇了很多挫折,现在能正式出版很不容易。”赖茵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于院领导还有弟子们的不辞辛苦,让她非常感动,“蓝派这个大家庭很快乐,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和和气气研究老师的艺术。”
在《白塔秋枫》顺利出版后,赖茵女士只对蓝派弟子们有一个要求。“希望大家能一丝不苟传承下去,要努力钻研,真正把老师的东西传承下去。他给大家留下来的经典太多了,如果你们不付出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一番成就的。”
对此,著名剧作家张勇非常赞同。“不光是要继承蓝光临老师的风骨,流派更重要,需要对流派传承,不独树一帜,就没有跟随者。这次老师的书出版,流派精神更需要被更多人传承下去。我觉得不仅限于蓝派,我们应该梳理川剧人的文化自信。像我们的蓝光临老师就是在大风大浪中撑得住,才成就了蓝派,这是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学君、《白塔秋枫——蓝光临艺术生涯》责任编辑谢雪等专家也纷纷发言。
赖茵女士为“蓝光临表演艺术传承中心”揭牌
随后,由“最美川剧”平台发起成立的“蓝光临表演艺术传承中心”揭牌仪式也在现场举行。
“成立传承中心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构建川剧流派体系,进行学术研究;二是传承流派(蓝派)经典剧目,培养青年川剧人才。”传承中心负责人肖德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挂牌后,蓝派经典剧目传承工程正式启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走进川剧艺术,整个活动还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跟观众见面。
红星新闻记者任宏伟摄影报道
编辑李洁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