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资阳川剧团合影
“倘若百年归阴去,是何人灵前批孝衣。”
12月18日,资阳城区,资阳市雁江区戏剧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张少军一手录音机,一手盖碗茶,沉浸在川剧“资阳河”《御河桥》的唱段中,他闭着眼睛来回在房间踱步,手指在茶杯盖上敲着鼓点。
张少军戏装扮相
“我听的这个版本,不是名角演唱,是我夫人唱的,当时川剧团的闺门旦钟莉(张少军的爱人)与杨林老师唱的对手戏。”62岁的张少军回忆说,当时为《御河桥》打鼓的是“资阳河”著名鼓师莫九龙。莫九龙是川剧“五虎上将”之一,“资阳河”流派名鼓师。
芳华已逝,只待追忆。可惜,大师们已远去,而在张少军等新一代接班人记忆中,大师是他们正在试图翻越的一座座高峰。
戏剧《贵妃醉酒》张少军饰唐明皇妻子钟莉饰杨贵妃
乐春/
丑角演成名角
年近七旬仍演功夫戏
乐春,名春阳,人称“戏状元”,清道光年间出生在大邑县,家中十分贫穷。乐春自幼勤奋好学,喜爱习武。在多次考试未中后,中年开始学习戏剧。凭借一贯的虚心好学,刻苦用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川剧表演基本功。“七十尚能翻《坠马》,八旬犹演《做文章》。”是对乐春戏剧生涯晚期的完美写照。
《活捉三郎》主要讲述宋江外室阎惜姣,因与张文远(张三郎)通奸,被宋江怒杀。阎惜姣死后,不愿独自在地狱徘徊。于是去到张府,将张三郎灵魂捉下地狱,以便与之再续前缘。
在川剧流淌的长河中,张三郎这个形象,被难以计数的丑角表演过。真正留下传说的,只有名丑乐春。
乐春69岁那年,随雁江大名班到成都演出他的拿手好戏《活捉三郎》。戏牌一挂出,戏迷们哗然,不禁提出质疑,“乐春已年近古稀,还能演出这样难度极大的做功戏吗?”面对质疑,乐春用精彩的表演,赚足了观众的掌声。
剧中,饰演阎惜娇的旦角用勾魂的长绫系着饰演张三郎的乐春颈项往上提时,乐春随着旦角凄厉的呼声,原先蜷缩成一团的身子摇动着双肩缓缓上升。只见他先是双脚悬空,突然身体又软下来,蜷缩在地上。
当旦角拉着长绫转身站上椅子时,左手向戏台右边带过长绫,乐春随即双脚踏空飘向台右,接着又随着旦角向左拉带的长绫踏空飘向台左,如此反复多次。
只见旦角动作起时,乐春便随长绫飘动,身如纸鸢一般。更显脚下功夫的是,魂旦跃上戏桌,将长绫收短,这时,乐春随之蹲上桌前椅,身子紧随着魂旦浪动的长绫,踏空离位。忽进忽退,忽左忽右,摇荡飘舞,将张三郎灵魂被束缚拉扯演到了极致。观众们被这位古稀老人的过硬功夫所震惊。
在成都北门城隍庙泥塑神像的民间泥塑家周海云,特根据乐春演的形象,将这折戏彩塑在阎罗十殿里,作为对他演出成功的纪念。乐春的泥塑形象随着这份独出心裁的“贺礼”,长留人间,也成为“资阳河”大名鼎鼎的乐师爷在梨园所传佳话之一。
陈君/
“十八罗汉式”
栩栩如生惊众人
陈君,资阳河派代表人物之一。这个个子不大,但净角功夫扎实的名角被观众熟知和认可,是他在《五台会兄》中的表演。
早年间,陈君尚未闯出名气。一次表演中,《五台会兄》的演员因临时事故,无法上台演出,扮演杨五郎的任务落到了陈君的肩头。
《五台会兄》,又名《五台山》。主要讲述宋朝时,杨延景到辽邦昊天塔,盗取亡父令公遗骨,归途经五台山,夜宿兴国寺,与五郎延昭相遇。五郎于十五年前沙滩会后,愤世出家,此时兄弟相遇,已不相识。互相盘问,五郎才知六郎盗父骨归来,乃抚骨痛哭,兄弟相认,互叙别情。剧中表演上以“醉身法”和“十八罗汉式”著称,是净角功夫戏之一。
此时的杨五郎已经剃度皈依佛门,身上佛家功夫深厚。要演好杨五郎,必须把“醉身法”和“十八罗汉式”演出精髓,才能得到观众和剧团的认可。
“醉身法”即是杨五郎整场戏所用身法。因其饮酒醉归,听闻寺中有官兵居住,遂前去盘问。酒醉之人行走如何,醉身法就需要如此。只见到陈君上场,他身着灰布僧衣,项戴念珠。不慌不忙,将往日表演的经验用到极致。开门、醉倒、推开师傅,一个酒醉之人的细节在陈君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演到“十八罗汉式”时,陈君时而怒目圆睁,如天神下凡,时而单脚支撑,身子横躺,如罗汉醉卧。十八位罗汉的各种身形,十八种不同的仪态、声腔、动作,被陈君表演得栩栩如生,仿若罗汉在世。
凭借这次表演,陈君在他的戏剧生涯中点亮了一盏指明灯,之后只要有他净角戏,必定观众云集。
莫九龙/
熟记曲牌首
鼓声传“香臭”
与莫九龙结缘,是在传统戏剧解禁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张少军已经是资阳川剧团的“台柱子”。名鼓师莫九龙在当时已经70高龄,受邀到资阳川剧团。见到张少军爱人钟莉等人正在排练川剧《御河桥》中经典折子戏《杀桥》,一时兴起要为他们打上一段鼓,这才留下了张少军手中珍藏如宝的声音片段。
莫九龙是“资阳河”中一段传奇。莫九龙,资阳县碑记人,“资阳河”流派名鼓师。与杨坤山、周德明、刘子良等并称整个川剧界的“五虎上将”。传言他一双鼓槌可敲出人间百态。听其鼓声可闻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又可感受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是嗅觉中的“香臭”。
在川剧传统戏曲还是四川的文艺活动“主心骨”的时期,各地的戏班子沿河道前往各个城市、乡村演出。戏班子中,除了演员,鼓师等声乐演奏团队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戏班子中,都有自己随团演出的鼓师。因为一个戏班子的风格,表演曲目的曲牌,鼓师都非常熟悉,可以有很好的配合。
莫九龙不是“候鸟”,从不固定跟着哪个班子走。他的活动区域,基本在资阳一带。有戏班子来了,莫九龙就会前去要求“搭班”。无论戏班子要演出什么曲目,莫九龙都会与之顺畅衔接。
这是为何?因为他是个怪才。
“曲牌”,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统称,川剧表演中,曲牌达多个。莫九龙可以全部记住,并且演奏出来。
莫九龙闯出名声后,无论哪个戏班子来到资阳,见他前来搭班,随班的鼓师都会恭敬将座位让给莫九龙。
一次,资中县一个戏班子来到资阳表演,莫九龙又来要求搭班。见到他来,随班的鼓师恭敬称呼“莫师”。随即起身将板凳擦拭干净,请他坐下。班主见到是莫九龙来了,非常欣喜。当即许诺,今天演出所得,三分之一归莫九龙,并且还要请他吃喝。
打着莫九龙的牌子,三毛钱的门票涨到了五毛,可来的人丝毫没有减少。满满当当的戏台下,“站”无虚席,近千人挤做一团观看演出。
凭借莫九龙的鼓声调动,演员全情投入,跟着鼓点走,演出大获成功。事后,该班主给了莫九龙多元酬劳,并恭请他到餐馆喝酒吃肉。
《逼上梁山》剧照
魏辅周/
学各派所长成“戏中教授”
弟子名列“五虎上将”
“资阳河”流派中,有一名鼓师,被川剧界尊称“戏中教授”,他就是资阳人魏辅周。
魏辅周从小便喜爱音乐。在旧社会,无论是迎亲、送葬等红白喜事,凡是遇到有吹唢呐的,他都会紧随演奏队伍,模仿着唢呐手的动作,跟着曲调嘴里哼哼。学习入迷时,魏辅周甚至会跟着队伍,吹着“肉呐唢”走上几里甚至几十里,每次都是怕离家太远迷路,不得不扫兴止步,眼望着队伍走远,心情郁闷地回家。
魏辅周18岁时,不少戏班子来资阳参加城隍庙会表演,他也正式搭班,跟着戏班的老师学习川剧吹奏乐。掌握了部分吹奏技艺后,他参加了当时资阳有名的雁江大名班,成了一名“吹哥”。
随着学习的时间渐长,魏辅周深感长期围于一班一社,很难提高技艺。为了开拓视野,他毅然离开了大名班,采取了“游击”的搭班方式。
凡来资阳城隍庙会演出的戏班,不分河道,魏辅周都会千方百计搭班学习。甚至是没有酬劳,只要能够学到演奏技巧,魏辅周都愿意搭班。对于在演奏一事上有一技之长的人,魏辅周都非常尊敬,以弟子之礼恭敬老师。凭借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魏辅周得到同行师友的青睐,凡是他愿意请教的,所有老师都愿意倾囊相授。
坚持学习各河道所长,数年后,魏辅周已学得一身过硬本领。结合自己在各河道学下的精髓,加上自己的表演心得,进行改造创新为“资阳河”的《目莲》和“六贺戏”。
成名之后,魏辅周先后在“资阳河”各大戏班担任过鼓师、教师。民国初年,魏辅周脱离戏班,广招学生传授演奏技巧,专门从事教学。
因魏辅周一生教过很多学生,其中不乏周芳华、莫九龙等川剧巨匠,被人们尊称为“戏中教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王祥龙记者田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