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戏剧之川剧

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jdsb/220321/10467294.html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它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而川剧中最有名,也最为与众不同的技巧要数变脸,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

变脸的手法,分别可以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够掩观众眼目。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罕见的运气变脸,就是说能够运用气功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

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

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

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但近几十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直到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川剧才再一次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