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艺术中心下月亮相明年上半年整体对

“纱幔”已经安装上9个

宫式建筑外观大面积使用的正红色,不仅是“川剧红”,而且也象征了川剧饱满浓烈的艺术特征;红色“外套”外面整齐悬挂的一幅幅“纱幔”,其实是不锈钢材质的,仿若旗幡,又增加了朦胧的美感——这就是记者昨天在川剧艺术中心施工现场看到的。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亮相前的收尾阶段,正在进行幕墙和总平施工。据悉,在下个月亮相后,工程即将转入内部打造阶段,明年上半年将整体对外开放。

33幅“钢纱幔”已挂上9个

每幅重达公斤

来到位于锦江区华兴街的川剧艺术中心施工现场,远远就会看到几台直臂车正在忙碌。

走进工地,整个项目正在全方位推进。“按照安排,在大运会之前,项目就要完成幕墙和总平,并拆除围挡,亮出来。”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工程师刘鸿浩告诉记者。在现场可以看到,四台直臂车正在建筑的三个方位分别进行施工,其中左侧面正在安装大红色的铝型材,也就是拼装成大红色“外套”的材料。整个建筑一共有四至五万块铝型材,每一块都是中空的方形型材,截面为60毫米×60毫米,长度约毫米/段。

在施工进度最快的右边,“红外套”已经全部穿上,工人们正在“外套”外面加挂“纱幔”。看上去视觉效果飘逸朦胧的“纱幔”,没想到是不锈钢材质的。细细一看,每幅“纱幔”都像由“钩针”技艺完成的作品,只不过材料由织线变成了不锈钢。环环相扣的不锈钢在钢丝的穿引下,形成了双层“纱幔”的肌理,增加了高级感。

虽然远远看上去清逸灵动,但其实每一幅“纱幔”的重量都达到了公斤!“每一幅完整的‘纱幔’都是由三段拼装完成的,中间用钢丝串联。每一块‘纱幔’先吊装上去,工人师傅再在上面进行拼装。上、下则是用定制连接件固定。整个建筑一共有33块‘纱幔’,现在已经安装了9个。”刘鸿浩向记者介绍。

不同高度的“梅花桩”打底

网格状钢结构形成“骨架”

建筑立面正在“穿外套”、“挂纱幔”,在地面则正在进行景观打造,即刘鸿浩口中的“总平”。

按照设计,原有地面要进行总体抬升。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庭的低洼处,首先砌起了不同高度的“梅花桩”,作为“打底”,然后上面再用钢结构进行全覆盖,形成龙骨,最后再铺上石材。

在现场,焊工小杨正戴着口罩、护目镜认真操作。“纵向的角钢都是一长段一长段的,横向的则要一小段一小段地焊进去,最后形成网格状。”他告诉记者,整个钢结构骨架,焊点至少上万个。对于假期也不休息,小杨说,“已经习惯了。不管是‘五一’还是‘十一’,完工才是唯一。”

另一边,中庭中分布在绿化中的小径已经雏形初现。“小路的两侧都要做镶嵌式的灯带,面层用钢化玻璃覆盖。因为有曲度,灯带全部定制。”刘鸿浩指着已经预留的安装槽,向记者讲解道。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将是年轻人的时尚聚焦点

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到平方米。从外观上看,改扩建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兼具官式建筑的端正与川西民居特色,整体外观采用浓烈的中国红,与川剧火热的艺术风格契合。建筑屋顶起翘的飞檐式,灵感源自川剧服饰中的翘盔帽、翘坎肩,彰显成都韵味。

从布局上看,中部保留原有的锦江剧场,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两栋三层建筑,通过架空廊道横跨老剧场,使整个项目连为一体。其中锦江剧场内部将重新装修;西侧新建传统川剧表演小剧场、川剧博物馆、排练厅及办公区;东侧新建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悦来茶园及包间、川剧音像制作室、川剧阅读试听室、川剧信息传播中心、川剧艺术策划中心等。

“改扩建后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将继续传承川剧之源的文化禀赋,以继承和弘扬川剧文化为第一要务,打造集川剧剧目展演、川剧艺术体验、川剧文化展示、成都人文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以场景为板块、以沉浸体验为形式,容纳川剧艺术、民俗文化、非遗记忆、文创产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后,进行文化体验的必达目的地。同时,探索传统和时尚在这个舞台相遇,‘唱腔’‘六方’与流行乐的融合、‘戏服’‘妆容’与时装秀的跨界,以各类艺术展与节庆活动,吸引年轻人重新接近、认识传统精粹之美,让‘川戏窝子’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利,更是年轻人的时尚聚焦点。”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亮相前的收尾阶段,正在进行幕墙和总平施工;而在下个月亮相后,工程即将转入内部打造阶段,明年上半年将整体对外开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袁弘文/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