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为表现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它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现出广阔、丰富的内容。川剧是四川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融合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声腔元素,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受到巴蜀人民的喜爱。作为四川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成都在川剧艺术发展上拥有斐然的成绩和独特的魅力。而作为成都东进“桥头堡”的简阳,在川剧艺术的发展、传承方面又有怎样的成绩和历史呢?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川剧艺术团体和表演者,一探究竟。
川剧艺术载体——剧团
川剧是四川人民喜爱的剧种,也是简阳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阳川剧团的存在很好地满足了大家对川剧这一文化生活的追求。据《简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简城“昆玉班”是简阳有据可考的最早川戏班社。年,石桥镇组建的“东华班”,年涌泉寺组建的“大春曲部”,在境内均有影响。
简阳早期的川剧表演,多以坐场形式为主,存在分散、无组织等特点。据记载,年,简阳县政府将流散民间的钟子宣、皮琼秀和原洛带区刘惠安组织的“东山票友团”部分票友,及各乡镇流散的川剧艺人进行登记,成立简阳艺人学习班,并正式开始上演川剧。从此,以“庙会戏”“帮会戏”“堂戏”为主的表演形式开始有了变化。
伴随时代的发展,以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形式为主的文化表演也发生着变化。自年开始,简阳艺人学习班先后更名为简阳县人民剧团、简阳县川剧团、简阳县人民剧院、简阳县农村川剧团,后于年恢复成简阳县川剧团,以川剧、话剧、歌舞、小品等多种艺术表演为主,为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年,川剧团与简阳市剧场合并,更名为简阳市艺术团,以综合性的文艺节目形式宣传简阳,展现简阳文化风采。年,简阳市艺术团整体转划为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并正式更名。
数十年来,剧团的名字虽在不断变化,但它们都是促进川剧艺术发展的组织载体,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据《简阳县志》记载,简阳县川剧团先后发掘、改编和创作有一批传统川剧和现代戏,年发掘排演有《金钗钿》,年发掘有《帝王珠》,年发掘排演有《杨宗保招亲》,改编移植上演有《三打白骨精》《十二寡妇征西》《三篙恨》等剧目,创作演出有《志贯长虹》等现代戏,为简阳川剧文化艺术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据《简阳县文化志》记载,简阳音乐人和业余爱好者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年之后的20年里,共有件作品在地(市)级获奖和省级以上发表。其中简阳籍的四川省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彭潮溢的音乐专著《川剧音乐探微》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年获全国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与陈亮合作的川剧音乐《杏花二月天》于年获四川省第六届振兴川剧调演“五个一工程奖”;川剧小品(小戏)《祥哥的情结》获四川省第十五届小品(小戏)编剧、导演、演出集体、个人金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在排练室,伴随唱词响起,川剧艺术传承人王世杰开始了日常练习。只见他在咿咿呀呀的唱词间,配合娴熟有力的蹬腿,手上的红色折扇一开一合,将变脸艺术表演得炉火纯青。王世杰18岁开始学习川剧表演,目前已有10年时间,现在他不仅经常参加我市举行的各种川剧表演活动,还时常到成都文创街区、文创餐馆等进行演出,用实际行动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他说:“对于传统文化,先是要喜欢,然后是热爱,接着是尊重,最后才是坚持和传承。”
据《简阳县志》记载,简阳县川剧团建立之始,便自带行李、道具,长期深入农村演出,以售票为主,辅以“包场”,后还分成小分队,到田边、院坝义务演出。“以前下乡演出,经常一演就是半个月,走街串巷,只要台子一搭、器乐声一响、演员一亮相,人们就围得水泄不通,热闹得很,好耍得很。”曾在简阳市艺术团担任团长的周继祥,讲起当年带团外出表演的场景时,依然印象深刻。他说:“那时候,台上演员咿咿呀呀唱不停,台下群众哼哼哈哈乐不断,部分‘老戏迷’时不时地跟着乐曲哼唱,不少‘老戏骨’还上台体验了一把戏曲家的感觉。”
关于曾经的演出记录,《简阳县志》这样写道:年8月,简阳县川剧团首次赴成都演出,连演两月,场场客满;年,县川剧团招收了50名新生,开办川剧训练班;年夏,川剧团青年演出队赴重庆市演出两个多月,场场满座。当时,川剧团在成都、重庆两地的精彩演出引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在回忆当年人们对川剧的喜爱程度时,周继祥只说了一句话:“一部新戏上演,起码提前好几天排队才有机会买到门票,临近上演,更有甚者直接背上棉被在门口守着。”
简阳市艺术团在更名为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后,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开展了以川剧为代表的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和欢乐送进人们的心窝窝。送戏下乡、送戏曲进社区是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必修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同时,积极参与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新春文艺晚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演出”等几十场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前不久举行的年“声动简阳”音乐周活动期间,川剧艺术专场再次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了川剧的艺术魅力。
川剧艺术传承——培训
一个民族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留住文化基因,离不开教育传承,需要用戏曲教育来培育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情感,去全面复苏传统戏曲的生机与活力。
为方便市民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川剧,今年疫情期间,市文化艺术中心采取“川剧云课堂”线上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普及,让专业的戏剧老师通过云端传输讲解戏剧的折扇、水袖、把子等有关表演知识,线上进行身段、台步等动作示范,让学习与欣赏相结合,实现兴趣满足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加强学生对戏剧表演的基础训练,激发线上学员对传统戏剧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川剧艺术进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戏曲学习更加常态化。11月10日,川剧演员马丽蓉准时来到解放九义校川剧培训点,“手抬起来,眼神看向手指的方向,腿弯下去……”马丽蓉一边讲解,一边不停演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学得汗流浃背。马丽蓉已经有40余年的川剧表演经验,她告诉记者:“这批孩子虽然目前只学了简单的台步,但悟性很高,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有了样子,坚持下去肯定能在川剧艺术表演方面取得成绩。”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传承和弘扬川剧艺术不仅要有政府部门的扶持,社会组织的推动,专业老师的教授,更需要家长的重视,以及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在少儿川剧培训班,记者见到不少小朋友正在认真排练,享受着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小时候我就对川剧很感兴趣,每次在电视上看见演员的扮相都觉得很美。”学员林诗彤告诉记者,她今年暑假开始正式学习川剧艺术,目前正在加紧排练,为两天后的表演做准备。看着孙女优雅的动作,爷爷林汉国一边用手机记录,一边骄傲地说:“我们家这孩子在同龄人爱看动画片的时候就爱看川剧表演,最后主动要求学习川剧,我们家人都很支持她,有兴趣就应该培养一下。”
文字:唐玉林图片:秦建华谷成斌
来源:简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