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促进教育发展,解放学生思想,不要轻视

广都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广都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广都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究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作为成都的一个行政区

广都区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亦或是气候、交通、物产等方面。

均具有优良的基础。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因素紧密相连,通过讲述广都区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情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广都小学区域的外部生态系统。2.广都小学概况广都小学最初是由古庙改办的学校,始建于年。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特殊时期”都没有停办,百年以来虽然校舍有所迁移、校名多次变更,但一直是该区域教书育人的中心,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现代化特色名校。目前,广都小学拥有多名教职工和多名学生,学生分为60个教学班。

每个班级平均有学生56名,存在大班额现象,是广都区在校人数最多的学校。有研究调查显示,某市个班级中有个班级属于“大班额”班级,占样本总量的64.1%,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很多城乡边际的学校都存在学生人数过多,大班额现象。

广都小学在学校规模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广都小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学校之一。年,该校总结长期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经验。

进一步凝练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针,归纳出“德、忠、孝、礼、义、信、仁、智、学”九字办学要义,以篆书浮雕于校门的两侧,彰显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融性,力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家庭”。

年,成都市提出,所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要增加一门必修课——国学经典诵读。而此时,广都小学已经有9年的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多年的“经典诵读”经验,广都小学成为成都市首批“国学基地学校”,并成为广都区“国学龙头学校”。

带动全区十多所中小学进行国学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多项荣誉和成就。年,广都小学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广都小学在“大爱向阳,温暖如初”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

在长期的课程整合中形成了体现民族情怀的“国之魂”、整合地方文化的“蜀之韵”、彰显核心价值的“人之行”三大精品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传承乡土文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广都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作小学的通识教育,作为炎黄子孙。

作为中国少年儿童,需要对哺育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知。“国之魂”课程是广都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融入诸多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元素,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如把学生创作的“诗歌、书法、画作、陶艺”等作品装裱展示,每层楼道“转角书吧”建设以及每层楼阳台上种植多种农作物和花卉。其二,将传统文化课程正式列入学校课表,规定全校所有班级每周开设一节“传统文化”课和一节“书法”课。

每天早晨进行15分钟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校园电视台播放15分钟传统文化展播,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经典”。其三,开发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周一课》等。其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追求传统文化教育的精耕细作。

第五,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如每周进行一次全校国学大讲堂,周一全校国旗下师生千人诵读,每学期一次国学周综合展示。同时,成立了诗文社、楹联社、书法社、诵读社、国画社、剪纸社、陶艺社等数十个传统文化社团。第六。

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品格评价。再次基础上,广都小学总结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九字教学法,即“研、教、诵、写、听、看、演、悟、行”。遗憾的是。

该校“国之魂”系列课程活动中的部分活动由于受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自年起全校国学大讲堂、千人诵读、国学周综合展示等活动暂时停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减少。

该校教师团队主编的国学校本

读物《小学生经典诵读》《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和《国际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内多所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辅助教本。

年四川省组织专家在川内数百部传统文化读本中遴选出27本评为四川省中华文化优秀校本课程读本,有9套读本来源于成都市的中小学教师团队的创作,获得全省第一名的正是广都小学教师团队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

该校语文教师团队多年来坚持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不仅探索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且探索初中、高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编写了初中、高中的传统文化教材。同时,着力于将传统文化教育推向其他亚洲国家。

编写了专门的适用于海外学生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野和格局都较为开阔。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上,广都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百家“书香校园”。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荣誉,其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共同认可。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所选择的田野调查学校广都小学,其开展和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深厚,在成都市。

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再者,在初次接触中,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位负责人表示非常支持笔者的研究,为笔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综合考虑后。

笔者认为广都小学作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田野学校更为适切,同门刘老师是四川某高校教师,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了较多的人脉资源。

经过刘老师的介绍,我顺利与广都小学教务处的负责人章主任取得联系。在向章主任表明调研意愿后,章主任表示同意我在学校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我对广都小学的田野调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年6月3日至年7月1日。

主要目的是考察田野点的适宜性,确定田野点;第二阶段是年8月26日至年4月29日,开展田野调查活动,融入该校日常生活;第三阶段是年8月1日至12月1日,主要是在材料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对收集的材料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回访。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等原因,主要采用的是线上回访和校外访谈的方式。

第一次去广都小学

由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文老师出差,章主任让该校传统文化教育负责人之一的王老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待文老师返校后。

让文老师再为我作进一步的补充介绍,这次交流长达两个小时。访谈结束后,章主任带领我参观校园、校史馆、活动室等,着重介绍了校园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设计,诸如国学墙、国学小广场、“校树”、学生的陶艺、书画作品、川剧脸谱、篆刻的孔子、孟子。

老子等的壁画肖像。第二次去广都小学,与文老师的深入交流让笔者将广都小学确定为本研究的田野点。与文老师的初次访谈交流持续了4个多小时,文老师详细介绍了该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源和历程,叙述了校本教材编写的历程。

带领我参观了她和学生一起种植的农作物,有“二荆条、茄子、豆角、圣女果等”,文老师随手摘了几个圣女果给我品尝,并向我介绍了他们的“神农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农作物学习传统种植知识。最后。

文老师送给我一套他们最新编写的《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校本教材以及广都小学的校刊等相关材料,让我进一步了解广都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年8月26日正式进入田野点后,章主任为我在他们教务处的办公室腾出了一张办公桌。

方便我在学校开展研究、整理资料,让我在广都小学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教务处办公室共有五位教师办公,办公室旁边是校长、副校长的办公室和党团会议室,在这里能获得学校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上,章主任让我在学校的教职工餐厅用餐。

使我能够快速地与其他教师熟络起来,融入教师群体的生活圈,观察听取他们日常的交流话语。如何向对方介绍自己,是自我与他者签订的心灵契约,是田野作业者建立民俗志资料系统的基本步骤,是自我能够连续地、反复地接触他者文化的保护措施。

进入广都小学的那一刻起,我便表明自己的学生身份,告诉章主任我是来实践中学习的,学习他们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新学期开始,章主任带我了解了学校的大概面貌后,就让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文老师带着我。

文老师是推动广都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人物,目前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由文老师所领导的工作室开展。

结语

在日常教学中,我扮演着文老师助教和实习生的身份,认真聆听文老师的每一节课,参与文老师工作室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研讨活动。

协助文老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让笔者获得文老师的信赖与喜爱,从而也能更轻松地获得更多一手的材料。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