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李婷)翎子一捋,小小穆桂英挂帅眉宇间英气逼人。轻身一跃,小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与烽火周旋。11月10日下午,全省15个市州的23所中小学里最会表演川剧的“小演员”们,登上遂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舞台,在第五届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上一展风采,整场活动参演师生近人。本次活动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遂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遂宁市教育和体育局、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遂宁市川剧团承办。展演“新”:传统折子戏与新式现代剧同台,汇聚7种川剧节目类型杨琴、阮、二胡、锣鼓……展演一开场,来自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的川剧乐曲《万年台小景》便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个作品根据川剧传统曲牌《摘樱桃》创作,整首曲子由小朋友们组成的民乐团亲自演奏。俏皮的小和尚、拿着午饭的外卖小哥、穿着苗族服装的小姑娘、甩着水发的樵夫……展演中不仅有传统折子戏唱段《别洞观景》《借扇》等,也有不少现代新式川剧作品,如红色题材的《红军来到大凉山》《红梅花儿开》,和展现当下小朋友校园生活的原创话剧《我们在一起》,更有根据课本改编的原创国学川剧《三个和尚》,和萃取川剧元素的舞蹈《落红逝去更护花》等。“展演的节目类型非常丰富,有传统折子戏、川剧乐曲演奏、校园题材川剧等七大类。”本次演出总导演郑德胜介绍道。“因为剧里有红军,能演川剧我觉得很自豪。”冕宁县城厢小学5年级的陈意和身边10多个小伙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他们从凉山坐了7个小时大巴,第一次来参加展演。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二届四川艺术节“艺术走进校园”延伸活动之一,活动首次邀请到凉山冕宁的小朋友们来表演川剧《红军来到大凉山》,除这支新兵外,舞台还汇聚“小梅花”演员和历届学校强队等“元老”,集中展示川剧进校园的最新成果,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课堂“活”:从应试教育到美学教育,传承川剧精气神台上是一台戏,台下生活传承也是戏。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已连续均参加了5届展演活动,学校的“梨园新蕾川剧社团”凭借川剧折子戏《拦马》,还摘得中国少儿小梅花“最佳集体奖”。这次舞台上的《别洞观景》,社团的20多位小演员们已更新却依然仙气十足,台下孩子们排队训练化妆井然有序,待人有礼貌。带队教师周春蕾介绍,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统一选拔培育川剧苗子,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定期练习川剧基本功,系统化的兴趣培养机制让好苗子不断层。“虽然小学是在城乡结合地区,但常常一位小朋友学川剧,一家人也会跟着爱上川剧。”蒋伶俐是宜宾市南溪区丽雅小学校的带队教师,这次学校将小学课本里寓言故事《三个和尚》进行创新改变,配以诙谐的川味台词和舞蹈,“这个故事孩子们熟悉亲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饰演其中胖和尚的小演员吴佳欣,也曾获得过“小梅花”,吴佳欣的母亲付贤玉认为,现在孩子学知识考试之外,能接受一些美学教育拓宽她的视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与川剧中的精气神和美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非常有益。这种观点恰好与遂宁第四中学校教师夏姝玲不谋而合:“这些年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不少家长也选择从单一重视应试教育,到注意孩子的美学教育,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也无形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培”:小梅花吐新芽,五年多方合力耕耘精神土壤“好几个苗子,嗓音条件、外形、表演感觉都很好,几个学校的老师十分看好他们,等毕业了想抢着要。”几位评委在展演前议论道。的确,展演最终在于传承,一场比赛下来,表演的是川剧行当,普及的是川剧文化,培养的是川剧好苗。小梅花是起点,年年吐新芽才是川剧传承的活水之源。为此,省精神文明办、省文旅厅、省教育厅与省内川剧艺术单位多方合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纳入学校能力综合考评加分项并占有相当比重。不少学校邀请彭登怀等业内川剧资深演员授课,对孩子们的技巧、川剧唱段分班培养。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川剧优苗培育体系,截至年全省已有44所川剧传习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