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戏一甲子川剧名鼓师孙炳元曲谱在心,手敲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m.jpm.cn/article-70129-1.html
01:58入戏一甲子川剧名鼓师孙炳元:曲谱在心,手敲鼓鸣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黄陈睿川剧,以表演著称于中国戏曲之林,其带有川人特有属性的妙趣天成的表演中,近年来经久不衰,备受戏迷推崇。除了演员的表演,川剧锣鼓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好的司鼓、司锣,可以调动、促进、激发演员的演出情绪和创造热情,有“三分唱,七分打”和“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乐器共有20多种,常用的可简化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锣鼓曲牌有支左右。而且传统的川剧乐队没有专任的指挥,鼓师就在当中起指挥的作用,需要通过手势、打法以及鼓板的点子,来引领其他演奏人员进行伴奏,对全剧的进行、掌握节奏、制造气氛、衬托演员的表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川剧前辈艺术家中出现过不少著名的鼓师,如上坝的“五虎大将”李升庭、天佑、王世贵、徐昆山、李松庭;名噪一时的杨吉廷、唐德彝及其弟子蓝少云;获有“鼓师之王”美誉的彭华廷及其弟子、在川西坝号称“四大天王”的王官福;有打戏讲究、手法干净的“卫生打鼓匠”王端成及其弟子喻绍武;有川剧司鼓“老天牌”的刘汉章,有在川西北颇享盛名的苏鸣卿;有编著过《川剧高腔曲牌》的彭文元;有整理出《川剧锣鼓牌子》的黄一良;有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的著名鼓师李文彬、帅友三等。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鼓师,需要充分了解川剧的帮打唱做念、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等知识。现今,具备这些条件的鼓师不多,75岁的孙炳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川剧鼓王”王官福的弟子,孙炳元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说话铿锵有力,神清气爽,完全感觉不出这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尤其当谈到他的拿手绝活——司鼓时,孙炳元在空中甩动着双手,快速而有力,一上一下的频率远远超过普通人。因为喜欢川剧,热爱司鼓,哪怕早已退休十几年,孙炳元依然会回到剧院打鼓、授课。生活贫穷,端茶送水样样都做孙炳元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是传统手工艺者。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他在儿娃子里排行老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家里最大的男儿,自然得为家庭生济分忧。即使在仅有的一年半的读书时间里,孙炳元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跑去做些杂活。年,是孙炳元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年。年仅8岁的他正式告别学堂,步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但因年幼,他可以说是白板一枚,赚钱的活路实在有限。“冷天去跑路,热天给人家点烟、倒开水,弄些杂物。端茶送水、扫地,任何杂活路我都要做。”偶然的一次机会,苏炳元进入木偶剧队。在那里,他除了干杂活儿,还跟着木偶剧的老艺人学习打鼓,为木偶戏、川剧打鼓,这也由此敲开了他的艺术生涯。因为年龄小,初入门的孙炳元主要在旁打二手,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报酬。“周一至周五,每天要演两场木头戏,我可能分得到圆,相当于现在的五分钱;星期天每天还要演四场木偶戏,我就能分到一千圆,就现在的一角钱。”打着打着,孙炳元逐渐爱上了司鼓。“只能干这个,学得快。为啥子?因为我爱,爱了,学好了,可以每天都挣到钱,填补屋头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