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受闽南文化和海陆丰民

本文乃作者梅姐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皮影戏是一种通过使用灯火来照射由兽皮或纸板为材料制造的人、兽、物等形象并透射于屏幕上而表演故事的特殊戏剧样式。皮影戏也称影戏,影戏之实早在宋代就已有记载,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称“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是宋人为了更形象地说书,通过影人来讲三国故事。宋代的影戏分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三种。手影戏是用两只手造型投影的游戏,是最简单的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是真正的影戏,只是材质不同,最初的影人使用的是不上色的纸,后来为了坚固耐用才改用皮制。手影戏皮影戏的音乐主要受到各地方剧种音乐的影响,但有的皮影戏也有自身的独特音乐,如滦州影戏的“影调”,陕西影戏的弦板腔、安康弦子腔、碗碗腔、老腔等。皮影戏虽流派众多,但在皮影工艺的制作等方面则差别不大。制作影人时,一般要先将牛皮或驴皮等处理至半透明状,然后刻制图形,添绘油彩,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除了影人,还要制作许多砌末道具,以便配合表演。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流行于浙江省海宁市境内,以弋阳腔、海盐腔等古老声腔为基调,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富水乡韵味。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潜江等县市,其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中的鸡鸣腔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陆丰皮影戏,是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受闽南文化和海陆丰民间习俗影响很大,演出剧目有《战恶兽》等。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一种特殊戏剧样式。最早的偶是被用于丧葬祭礼的,安阳股墟曾出土一件戴枷的陶俑,可见“偶像”历史之早。二胡木偶戏在宋代已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五种形态: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明代时,随着勾栏瓦舍的衰落和成熟戏剧的影响,木偶戏衰落。清代,木偶戏又重新得到了发展,并且具有了全国范围的流布,主要有杖头、布袋、提线三种样式。杖头木偶是演员以杖竿操纵木偶;布袋木偶也称“掌中戏”,演员单手手指和手掌即可操纵,道具仅需肩担;提线木偶是用线悬吊操纵木偶。木偶戏的音乐受到地方剧种的音乐影响,往往成为地方剧种的附属,举凡京剧、评剧、秦腔、闽剧、川剧、粤剧等,皆有自己的术偶戏。闽剧有些木偶戏也有自身独特的音乐,如陕西合阳木偶音乐和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音乐。并且,这些木偶戏音乐反过来会影响地方剧种的音乐,如合阳线戏、福建打城戏的音乐就是以合阳木偶、泉州木偶的音乐为基础的。泉州傀儡戏,流行于福建泉州地区,唐末五代即已流行,至今保存了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在其传统剧目中,遗存了大量古泉州民俗和宋元南戏的艺术形态。漳州布袋木偶戏,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清中叶以来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三派各有特色,至今已传承8代。木偶戏江西木偶戏流行于辽宁省锦州市,已传承6代,年,辽西木偶剧队23名队员赴京成立了今天的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临高人偶戏,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等地。偶戏中也有用真人作俑表演故事的,即人偶戏。海南岛民间人偶戏,是元明时期由大陆流传到海南岛的木偶戏繁街而成。初多在民间的驱魔逐妖、祛病除灾、祭祀还愿等活动中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海南岛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至晚在康熙年间,人偶戏已经形成。川北大木偶戏,因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为稀有木偶品种。人偶戏清末民初,曾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地区。合阳提线木偶戏,又称“合阳线胡”,流行于陕西合阳等地,属提线木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若傩戏、目连戏研究热的兴起,学术界对民间戏剧开始加以重新审视,在研究者对其学术道路不断反思,对民间戏剧潜在价值不断挖掘的情形下,摊戏、目连戏等特殊戏剧样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