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去成都游杜甫草堂,巴蜀大地流传百年的

北京好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唐时,节日大盛。每至人日,皇帝登高大宴群臣,仕女出游,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现在,全国保留“人日”活动的城市已很少见了。然而,成都却因其文化和历史渊源,赋予“人日”与众不同的深刻内涵,并形成“人七日游草堂”,这一春节期间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人日残梅作雪飘,出城携酒碧溪遥

农历新年正月初七时,梅花已随初春的渐暖而纷飞飘落,成都市民一大早就走出家门,或携妻将子,或呼朋引伴,纷纷赶往西郊浣花溪边、杜甫草堂旁,带着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之情,度过人日佳节。

成都“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渊源,要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谈起。当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时,在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下,修建草堂居住。公元年“人日”这天,在蜀州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便写一首“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赠寄杜甫。后来杜甫整理文稿时,重读已故好友的这首诗,见物思人,潸然泪下,挥毫而作《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深深感动着后人,人们便特地选择“人日”去草堂游览,以资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传承下来。

“启户……”随着一声节奏缓慢而又洪亮的声音,杜甫草堂大门徐徐打开。我和众多市民、游人一起,跟随民间主祭人,开始了诗歌之旅。伴着庄重悠扬的古典音乐,40名身着精致唐装的仪仗队开道,主祭人下轿踱步前往正门台阶下立定,全场寂静“祭祀要正式开始了哦。”人们好奇地张望着,我也踮起脚尖,生怕错过了祭祀活动中的精彩。只见主祭人行过净手、奠帛礼后,便与祭礼嘉宾一起进入杜甫草堂内。祭祀队伍吟诵着杜诗,我们也跟着应和,向诗人塑像三鞠躬后敬献手中的梅花。

“最近几年,杜甫草堂丰富了‘人日’活动的内涵,增加了很多民俗和表演,让这里的活动更好耍、更安逸喽。”一位成都老大爷向我们介绍道。果然,祭祀大典后,诗圣文化节压轴大戏“草堂唱和”随即开始。大雅堂前,受邀参与活动的江油李白纪念馆、崇州陆游祠、眉山三苏祠、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射洪陈子昂诗书画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机构,派出精兵强将,拿出当家绝活,以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秀出当地诗歌文化。这场“文化擂台”看得人们大呼过瘾。“没想到,草堂的人日游如此有文化味儿。”成都的文化年味,让来成都过年的外地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庆祝人日已然成为成都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成都一年又一年春节的一道别致风景。说别致,是因为这一天的成都,多是听琴、下棋、观梅、吟诗、看戏一类的雅事。而品茶则是众多雅事的最佳伴侣,也是多数成都人的绝对选择。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

被茶香浸淫数千年的成都,无处不闪烁着茶的色彩,无处不洋溢着茶的芬芳,无处不展现出茶的力量,无处不浸润在茶文化的和谐之中。“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茶已深深地烙刻在成都人的生命中。据史料记载,晚清成都茶馆就有家,到年发展到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现今,成都茶馆、茶楼已发展到三千余家,这也仅是官方粗略统计,如果加上商场内的小茶馆、家庭小茶馆等,将难以计数。有人把成都茶馆和巴黎酒吧、维也纳的咖啡馆并称为“世界之饮”。

春节期间,市区内的宽窄井巷子、锦里、人民公园、杜甫草堂、文殊坊等街区,以其氤氲在川西民居中独特氛围、风韵,磁石般的吸引着城里城外、海内海外的人们。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据说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露天茶馆,其在网上名声甚大。说它亲民,是因为在这里能发现成都最平民的一面。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刚满月的娃娃,祖孙三代携家带口来此消遣的也是寻常之事。

最多可容纳多人的场子,有着独特的风景,中式的建筑、长廊、竹靠椅、矮桌子、盖碗茶、长嘴壶,坝子上、树荫下、小湖边……老人们磕着瓜子和满堂儿孙在这里家长里短,“碧潭飘雪”的盖碗茶散着热气,往来穿梭的静耳郎,轻捻手中铁钳,发出“叮”声脆响,悠闲惬意之情被发挥到极致。瓜子、花生米、山核桃、开心果、腰果、葡萄干,各种新年必备的干果应有尽有。当茶叶在开水的怀抱中慢慢舒展开来,热气伴着幽幽的茶香升腾,与空气一起轻舞飞扬,直到使空气也沾上淡淡的茶香。轻轻地用茶盖推推水面的几片叶子,在嘴边抿上一口,更觉有滋有味。

锦城街巷此为最,名传四海天下闻

杜甫草堂是人文成都的代表,宽窄巷子则是这座城市往昔的缩影、记忆深处的符号。宽窄巷子并非指一条巷子,而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的,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在当地有这么个说法,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的确,这里的每一处都在述说着关于成都的故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的底色与特质。

灰砖、粉墙、石板路,在周围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的包围之下,显得有点独特。不大的三条巷子里,挤满了火锅店、川菜馆、酒吧、咖啡厅、特色商品店等等,只在宽巷子的入口处有几座私宅。建筑大都是北方四合院的风格,每户人家都一个独特的庭院,在大门外,是无法窥探到屋里的情状,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况味。点醉、碗来、滴意、花间月、琉璃会、香积厨、茶马江湖、见山书局……漫步在熙熙攘攘的巷子中,最让我注意的是每一个店铺的名字,文艺精致又颇有古意。

年节期间的宽窄巷子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火锅店是这条街上最热闹的地方,浓浓巴蜀风情的装修风格配上叫好声不断的川剧表演,让这个年节厚味十足。一口红锅或是鸳鸯锅,或是九宫格,或是八仙锅,或是双层锅,装满辣椒花椒,荤素菜一起涮,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麻辣味,用成都方言讲,就是“巴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