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高山戏看完您就知道了,而且非常精彩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4/8744646.html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其剧目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历朝历代的“戏模子”传承下来的剧本多达一二百种。陇南米仓山系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就是最初的高山戏。年以前鱼龙、隆兴等地人叫它演故事、走过场、社火戏等。也是在年10月,被定名为高山戏。

高山戏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唱词格式比较固定,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律诗体等。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高山戏伴奏乐器分为武乐和文乐,武乐有大鼓、大锣、四片瓦,文乐有“大筒子”、土琵琶、二胡等。

高山戏的音乐唱腔有“曲曲类”“花花类”“二簧类”“十二将类”“盏盏腔类”等十余类,曲调高亢挺拔,活泼明快,委婉悠扬。其舞蹈表演具有“跳”“摇”“扭”“摆”的特点,男角表演以“跳”“摇”为基本动作,粗犷豪放,女角表演重于“扭”和“摆”,质朴飒爽。因陇南接近陕西和四川,所以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其唱腔分为“欢音”和“伤音”两大类。“欢音”类唱腔如“古碌”“十把扇”“进状元”“状元回府”“进花园”“门墩儿”“太平年”等明快活泼、玲珑华美,“伤音”类唱腔如“胭脂泪”“滚白带哭腔”“旺哥”等缠绵凄楚、哀怨动人。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和自娱等性质。

在当地农村,高山戏表演过程中有“过关”“圆庄”“上庙”“走印”等环节。每个村庄的高山戏表演大同小异。在武都区隆兴乡苜蓿村,高山戏演出人员包括旗头、灯头、大身子、童儿、掌灯、花盆、旦、丑、竹马、狮子、船和队末的唱“把式”。表演开始,鼓声咚咚,铜锣当当,镲钹呛呛,一挂鞭炮劈啪炸响。“高山戏”演出队伍在旗头的带领下进入碾麦场上“转场子”,向东、西、南、北打“四门”,在每个方位上又走“四方”,持续着“万不断、盘场子、穿城过海、里落城、外落城、五音四哨”,以及走“福、禄、寿、喜”等“字”,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场面热闹而喜庆。

“旗头”分别打“白、 、绿、红”旗,旗边配以简单的花边和纹饰,旗面依次书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词。“高灯”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吉祥话。“五大身子”身着特征鲜明的服装,帽子各不相同,手持“刀、剑、枪、戈、鞭”等兵器。掌灯的是村庄里帅气的小伙,耍花盆的是村里最俊俏的姑娘。“旦”由男青年扮演,耍竹马的是两个孩童,赶马的“丑角”手持鞭子,不仅代表着“老汉”,还反穿着皮袄,拿着长杆烟锅,摇着拨浪鼓。

“盘场子”之后,演出越来越精彩。“叫场子”时,旗头分别摇旗喊话,说着祈福和吉庆的话,每一程式过后,旗头、武将、灯头们围成一圈,武将依次出场,挥动兵器,齐喊拖着长音的“ao”,并在原地转圈一次。“打狮子”时,领狮者身着 绸衫,挥舞着手中的鞭杆。“竹马子”时,一个“老汉”在前面“拉马”,一人在后面“赶马”,两匹纸糊的“竹马”在尽情撒欢,老汉们的唱词也很欢快。“童儿”上场后,边跑边舞。之后,“五大身子”和“老汉”比棍,表演时,每个“大身子”分别亮相,自报家门;交战的环节,挥动兵器,步履铿锵,呼喊着口号,并伴随着“二踢脚”。“掌灯”的表演,先走“八卦阵”,后走“云朵子”,或跳“云朵舞”,并不断变换队形,唱词的调子为“米苗青”调。“划船”,也是一项延续了多年的演出程式,船主、划船人、船姑娘各两人,船中是身份高贵的“皇家姑娘”,要摆渡到 河对岸。唱词既有淳朴民俗风情的体现,又融合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一些元素。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开展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将会给我国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