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假县令用传统戏曲讲好廉洁故事

白癜风是什么因起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11291.html

“警世惊堂木,谁敢鼓与呼”。川剧《假县令》讲述的故事是清代嘉定府三江县河口决堤,两岸民不聊生,新任县令因惧怕担责而临阵逃跑,师爷、县丞等掌握实权的人物为谋取赈灾款,寻得一年近五旬、与逃跑县令同名同姓的老儒唐得举假冒县令,诓骗钦差。但在目睹灾民惨状后,唐得举重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决意成为官场浊水中一缕清流。经过数度波折,与师爷等人巧妙周旋,力斩贪官,救三江县百姓于洪水之中后,自备囚笼上京请罪,百姓感念恩情十里相送。该剧目由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乐山文广演艺有限公司创作演出。入选年四川省廉洁主题剧目巡演推荐剧之一,是年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共四川省宣传部主办“剧美天府”成都展演剧目。剧目以传统戏曲的方式,以古论今,颂扬了清官廉吏为百姓谋福、固守本色的高尚品格,使观众在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廉政教育,做到了艺术传播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本文试从思想性、艺术性两个方面评述该剧。

廉政川剧《假县令》剧照

聚焦人民,书写家国情怀

传统戏曲走向当代、如何实现现代化是值得广大从业者思考的问题,完全摒弃旧有戏曲形式实不可取,这将导致传统戏曲韵味的丢失,但传统剧目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已然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做到既保有传统戏曲形式,又反映当代内容,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呢?在这一点上,川剧《假县令》无负党的嘱托,以极高的政治站位聚焦清白吏治这一深刻议题,用真情的演绎传承戏曲艺术,更用现实化的表达去触及人民的心灵,是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假县令》对于廉政教育的有益尝试,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思考借鉴。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理应用心将创作精力投入到表现人民,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上。《假县令》作为川剧,力争在体现人民进步力量和历史选择的叙事中凸显四川风格,价值取向正确。《假县令》在刻画唐得举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时,反映出了剧作者对历史的清醒认识和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体地位的肯定,用剧中人物说出了老百姓最希望听到的声音:“惩真凶不由人热血上涌,老知县留血书揭露顽凶,斗恶魔柔弱书生变骁勇,又怎奈他死抱团攻守同盟,他四人朝廷后台位高权重……假县令做一个真英雄!”有情有理的一句箴言,其价值与意义亘古不变。

廉政川剧《假县令》剧照

地方长官与当地黑恶势力的斗争,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今天,这个题材有被着重表现的价值。尽管唐得举身份是假,但是他为民请命之心是真,怀着坚定的民本思想,他意志坚强、勇于担当,其气节与勇气如今也并未过时。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群众热切呼唤的也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好干部,这些干部能够排除万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精神,与《假县令》倡导的为民请命精神一致。题材反映时代,川剧《假县令》为戏曲真假人物题材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义,讴歌、塑造“假县令”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川剧《假县令》写一心为人民的故事,彰显川人精神,体现时代价值,戏里戏外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立场这一思想内核为该剧成为舞台佳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风化雨,引领时代风气

有好的故事,还要有鲜活动人的形式,用贴近现实的、更加戏剧性的方法拍。秉承这样的创作原则,川剧《假县令》鲜活动人,从语言上来说,台词中不失时机穿插着四川方言俗语,极具生活化气息,也成为该剧一大亮点。“咋办哦?凉拌”“你好会弯酸(挖苦)人哦”“茅室里打灯笼,找屎(死)”“这些钱是他以前在县衙里当临时工贪的”“富二代就是你父母那一辈欠了很多钱,到你这代还是负债累累,所以就叫负(富)二代”,诙谐有趣的台词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

从唱腔上来说,该剧主要用川剧高腔演绎。因高腔的徒歌性,其行腔自由,高昂响亮,婉转悠扬,适时与大锣大鼓相互应,舞台气氛变化无穷。

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上来说,该剧善用对比,提升人物形象。比如先前懦弱的“假县令”,目睹流民惨状,内心颇受触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蜕变成为民请命的“真英雄”,在懦弱自保和恪守大义的人物性格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跨越。再有就是善用传统的善恶形象的对比,奸险恶毒的贪官污吏与为父报仇飒爽英姿的梁凤鸣两相对比,在观众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情感。情节设置上,在前期流水般不着痕迹的缓慢情节推进之后,陡然收束,最后“假县令”唐得举巧施策略斩贪官把戏剧性推向了顶峰,令观众惊呼连连。

廉政川剧《假县令》剧照

该剧的编剧周道和导演关大心曾经提及,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声音在呼唤他们,有一种无形力量在推动他们,让他们情不自禁去挖掘、去感受士子情怀,去抒写唐得举心系苍生、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故事。唐得举所代表的清官是鲁迅笔下为民请命的“中国脊梁”。

剧作抒写必然是带着真情实感的抒写。从古至今,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剧作家对人物饱含深情,他对剧中人进行精心的诠释与刻画,力求让人物有血有肉,立体生动。唐得举从“小我”走向“大我”,对黎民百姓的爱惜之情,与恶势力的巧相周旋、各个击破,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假县令》全剧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清官戏中清官形象都不同的唐得举形象,他并不是一善到底的人物,从有自己的计较到抛却一己之私,投身为民大爱之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升华。

川剧《假县令》是一台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作品,其出现既推动了一批演员、主创人员的艺术成长,又探索了戏曲现代化和廉政教育艺术形式的新的可能。也许多年后人们会忘记唐得举这个人物的名字,然而唐得举所代表的清官廉吏将永远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干部,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文艺创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记人民这个关键词。因为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如何巧妙运用艺术培根铸魂,也许是今后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当探索的方向。

文/李阳先晓舟柯馨语

作者单位: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