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型川北灯戏板桥卖画开排

《板桥卖画》排练现场

非遗传习班学员曾渝舒(左)排练中

川北灯戏经典剧目《张飞轶事》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虹/文梁洪源/图

绵延多年历史的川北灯戏原是山村乡野的“农民小戏”。经过多年发展,川北灯戏成了南充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5月18日,记者从市川剧团获悉,新编大型川北灯戏《板桥卖画》于4月5日投入排练。这台剧目由南充著名戏剧家、编剧彭碧珠创作,讲述了郑板桥为帮助姜树田一家还款而卖画的故事。

1苦练六年首演主要角色

“天再高山再大,女儿就爱这个家,春天树有桃花开,夏秋满院瓜棚搭,家贫不缺融融乐,一辈子孝敬爹和妈……”5月18日下午3时,南充大剧院的排练室传出阵阵悦耳的歌声。扮演姜树田女儿的曾渝舒拿着一个绿色的绣花盘正在绣花,和父母说着话。随着剧情的推进,她时而面露喜色,时而跺脚生气,一招一式、一走一停,颇有风范。

今年20岁出头的曾渝舒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的一名学员,至今已经学习川北灯戏表演6年了,今年6月底,她将从学校毕业,进入市川北灯戏剧团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川北灯戏演员。

进入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并不是巧合。曾渝舒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老家蓬安县常有剧团送文化下乡,每次活动,她都不会错过,看得多了,她自己在家学着那些戏剧演员们表演,梦想着长大后要像这些演员一样在舞台上表演。年3月,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开班,得知消息的曾渝舒赶来报名,通过跳舞、唱歌等考试,如愿成为“非遗传习班”的一员。在六年的学习中,没有舞蹈基础的曾渝舒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舞蹈、唱腔、身段、声乐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川北灯戏不同于其它戏剧,‘跳’是表演的一个关键要素,要求载歌载舞,要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是一个舞蹈性极强的戏剧。”曾渝舒说,在他们的课程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十分重要,每天上午进行常规的基本功训练,下午上戏课,晚上是自习时间,要复习当天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年来,虽然练习十分辛苦,但曾渝舒却也乐在其中,她先后参演过折子戏《思凡》《三击掌》《秋江》,川北灯戏《幺妹嫁给谁》,但本次参演《板桥卖画》,是她第一次担任主要角色。

“这次我在剧中饰演的是姜玉莲一角,是一个天真的16岁女孩。排练以来,导演非常细心,从唱腔、动作甚至眼神都一一指导,我感觉收获很多。”曾渝舒说,她会尽全力将这个角色表演好。

2新编剧目符合审美潮流

“演员要始终在这个角色中,一招一式都要定格,成为一幅画。”当天,在排练室内,导演不厌其烦地指导动作、一遍遍抠细节,演员们也全身心投入。

《板桥卖画》由南充籍女导演龙立孝任总导演,她曾执导大型木偶剧《玉莲花》、戏歌剧《追梦人》、川剧《红盐》等众多优秀剧目,资历深厚。“从4月5日开始,我们在排练中不断地对剧本、台词、音乐等进行修改,希望与表演更加贴合。”龙立孝告诉记者,这次力图在新编历史川北灯戏《张飞轶事》的基础上,让川北灯戏的表演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潮流。

龙立孝介绍,川北灯戏的表演接近生活,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无固定的程式套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上世纪80年代,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创排了《郑板桥买缸》,讲述了郑板桥用计惩治了贪得无厌的盐商钱老板,为寡妇杨氏追回了祖传珍宝青花大瓷缸的故事。本次《板桥卖画》可以说是上一个故事的延续,讲述郑板桥路见不平,救助弱者的故事,宣扬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该剧还在走排阶段,分为两组进行排练,一组为主要角色在南充大剧院排练,另一组为群演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排练,预计下周进入戏排,6月初进入合成排练,力争在第五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演出中取得好成绩。”龙立孝说。

市川剧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五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改为线上举行,届时,全国10余支地方戏剧演出队伍将参与展演,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将作为全省唯一一支队伍参演。

剧种档案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在川东北的广大山乡演出,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现有剧本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被称为“农民戏”“喜乐神”。6年,川北灯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专家访谈

不断创排新剧目吸引年轻观众

近日,记者就《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和川北灯戏的传承保护专访了川北灯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志全。

记者:《条例》施行后,对川北灯戏的传承保护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何志全:《条例》将川北灯戏等地方戏剧纳入保护范围,对地方戏剧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从法规层面进行了规范,对于戏剧从业者来说犹如“及时雨”,这充分证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调动了我们这些从业者的积极性。

记者:灯戏曾在巴蜀大地遍地开花,流派众多,川北灯戏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何志全:川北灯戏的表演形式发挥了民间歌舞的特点,其丰富多彩的身段、步伐大都来自于农民的劳动生活或动物的体态,又借鉴和融合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川北地方表演技艺,多以喜剧来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记者:川北灯戏已有多年历史,如今怎样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

何志全:要使更多的观众认识并喜欢它,就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开展“送戏下乡”“戏剧进校园”等活动,同时不断创排新剧目,在不失去老观众的基础上争取更多年轻观众的喜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