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即改变脸谱,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戏曲的表演手段;另一方面,它是人物造型手段。
在作为表演程式之时,演员使用特殊的技巧来达到脸谱的瞬间改变,以表达戏剧情景产生剧烈变化或人物内心情感急剧转变,亦或表达神仙志怪的特殊技能,它是川剧别具一格的表演手法。
在变脸作为舞台美术中的造型手段之时,它通过改变脸谱整体或部分的颜色,做到人物面部化装的改变,从而直观地体现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境遇。
从根本上讲,除极个别剧目需要赶场变外,大部分的变脸是在舞台临场做到脸谱的改变。
传统戏中常用的变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吹”“抹”“拭”“踢”等手段为主,演员瞬间在脸上添加颜色各异的粉末、油彩、道具,从而达到脸谱的改变,此种变脸类型与勾勒脸谱一样,是涂面化装的一种方式。
另一类是“扯”或“装”面具脸壳,演员将脸壳从脸上扯走,或者带上脸壳,从而达到形象外貌的改变。
无论是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还是一种造型手段,变脸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为更好地塑造人物而服务,它常常在特定的戏剧情景中,与戏曲的脚色行当、人物形象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从有了角色的划分,行当之间逐渐有所区分并易于辨认,人物化装以谱式的方式定下来,创造了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脸谱艺术。
川剧行当的性别和个性分析戏曲的角色分行当,行当是戏曲的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映。”
行当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形象系统,另一方面它是程式系统,两者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论》一书中阐述行当:“从内容上看,行当是戏曲表演中艺术化、规范化了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
行当是表演程式的产物,是从创造人物形象起步的。
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之时,不仅要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要求人物性格刻画的真实和鲜明,更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并对这种特征进行艺术?炼与规范。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和经验总结,一类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其相应的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逐渐稳定沉淀,从而形成行当。
在戏曲形成的初期,就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元杂剧的行当划分大致为:末、净、旦三大类。
其中,末行可进一步细分为正末、外末、冲末,净分为净和副净,旦有正旦、外旦、搽旦之分。
至清末明初,昆曲出现了“江湖12脚色”,将行当划分为12种,分别是:老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二面、三面。
脸谱是与行当相配套的形象化装,在戏曲行当的划分越加精细的同时,脸谱的谱式也应运丰富,脸谱也是行当在面部化装的体现。
川剧的行当是一个逐层分类的体系,它既有大致的划分,又有着各行当内部更细致的分类。
目前川剧舞台行当的划分,基本沿袭了元明时期的行当分类,并随着戏曲的发展,归类变得更加规整、严谨。
川剧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但由于川剧剧目繁多,人物形象极为丰富,为了充分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对每个行当又进一步分类。
笔者用图表的形式将行当按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典型角色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简单分类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及相应的技能要求,这是由行当的特性决定的,行当是“戏曲表演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是“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
变脸的行当分析通过上一节的阐述,可见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是带有行当特色的表演程式,从角色到行当汇集,再由行当去创造形象,它从性格化开始积累,又以性格化表演归类。
作为表演艺术,变脸同样具有表演性格化的特征,并非任何戏剧角色都需要变脸,需在固定戏剧情景的烘托下,依人物情感情绪表达的需求来变。
同类戏剧题材或性格类似的艺术形象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变脸方式。
使用变脸的行当基本遍布生、旦、净、丑行,但各有侧重。
整体趋势为:变脸使用最多的是生行,其次是花脸、丑行、旦行。
男性角色使用变脸比女性角色多。
变脸的方法受戏剧情境,包括角色、剧情限制。
生脚变脸分文小生和武小生以及须生。
文小生所扮演的角色多是文弱书生,戏剧场景表示人物受惊吓,其变脸的方式主要有抹脸、吹脸。
如《情探》里的王魁,《翠峰山》里的石怀玉。
武小生扮演的角色多为武将、豪侠、神仙,这类人物会通过变脸的方式表示神仙技能,武士身体受伤等武打场景,他们变脸方式则多一些,包括抹脸、吹脸、戴面具、踢慧眼。
如《金山寺》里的韦驮,《禹门关》里的杨八郎,《八阵图》里的陆逊。
须生扮演的角色多为中年将领、豪侠,文武具有,这类角色会通过变脸来表示人物情绪紧张、愤怒,其变脸方式主要有抹脸、吹脸、运气变脸。
如《空城计》里的诸葛亮,《飞云剑》里的燕赤霞。
旦行使用变脸的情况则比较特殊,主要是鬼狐旦,戏剧场景为角色现出鬼身或由鬼化为人形,变脸的方式有戴面具、摘面具,如《活捉三郎》里的阎惜娇。
花脸变脸多表示人物的狼狈、惊慌,变脸方式有抹脸、吹脸。
如《火烧濮阳》里的曹操。
具体角色的变脸方法受人物所属行当的制约。
人物按照性格、年龄等类型规律分成行当,行当又制约着变脸的具体方法。
同是表现武将身处险境的变脸,武小生扮演的角色是年轻的武将,讲究工架,重做、打,侧重刻画人物的足智多谋,武功高强,变脸的方式就更复杂。
须生扮演的中年武将,唱做并重,此时变脸就侧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抒情成分多一点。
脸谱变化的样式和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精神面貌有关。
变脸主要是通过脸谱颜色的改变来塑造人物,不同的颜色各有其深意。
变黑脸多表示角色受到惊吓或面目狰狞起杀心;变红脸多表示人物情绪愤怒或被追赶;变白脸多表示人物情绪紧张或暗生奸计;变彩脸多表示人物情绪逐渐转变。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人物的变脸都是在表达?种戏剧情景,而这种情景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个性。
首先,变脸作为表演中的技术单位,当它与人物的性格进行巧妙的结合,就被赋予了生动的表演活力。
其次,变脸在戏剧化再现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表演规律,在这种表演规律中又必须具有可塑性,相同的戏剧情境会因具体的人物性格不同而产生各异的变脸方法,这是由角色的个性来决定的。
最后,变脸也是舞台美术中人物塑造的一种灵活运用方式,它通过脸谱颜色的变化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们对角色的道德评判,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人物的理解与舞台造型的艺术构思。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