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戏台梅香戏痴戏迷,命运的相遇

李从悠 http://www.ykhongye.com/zjll/
昆高胡弹灯,唱尽人生百味;生旦净末丑,演绎世间万象。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瑰宝,川剧历经数百年发展,源远流长。在川渝两地,川剧深受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川流不息戏台梅香》第五届川剧节全媒体系列报道最后一期,将带你走近两位痴迷川剧的观众,他们身上,闪耀着川剧的传承之光。有这样一类观众,他们视川剧为至爱,爱看、爱琢磨,甚至爱参与表演和创作。他们对川剧全情呵护,津津乐道于川剧辉煌的过去,也深切思考着川剧如何走向未来。这样的“戏痴”数不胜数。重庆市川剧院艺术顾问曾祥明,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与川剧那命中注定的相遇,要从4岁说起。“我今年78岁,从4岁第一次进剧院算起,跟川剧打交道已经74年咯。”近日,面对到访的重庆日报记者,曾祥明乐呵呵地说。“我自小在老重庆城的市中心长大,当时演川剧的戏团很多,市中区就有15个剧场,另外还有很多茶馆都在唱‘玩意儿’,我父亲非常喜欢川剧,我跟着他一起听,就这样耳濡目染上了瘾。”“我年轻时戏曲市场非常红火,看了不少川剧。”曾祥明记得,年,还是一名中学生的他,全年累计看了多场川剧。“因为从小喜欢,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组兴趣社团,经常会被学校组织去剧院做志愿服务,比如卖票啊,引座啊,我特别喜欢去做这些服务,因为这样就能获得一次免费看戏的优惠。“他对川剧的兴趣绝非常人可比。“舞台表演上,川剧中有好多的绝技,看起来很神奇,让人惊讶无比。川剧的内容上,它的文学、历史典故对我是一个知识的启蒙,而且川剧里的唱词既通俗又典雅。我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看戏。年轻时记性好,可以做到看一场戏,默记下一半的唱词,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在曾祥明眼中,20世纪50年代的川剧是一个高峰,20世纪80年代开始低落,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回升。“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已经有了很好的势头。重庆川剧这20年发展尤其不错,在铁梅院长带领下,川剧院一片欣欣向荣,她不但自己功夫好,培养的学生也不错,而且宣传做得好,川剧又一次迎来发展的好时代。”川剧观众中,既有资深“戏痴”,也有年轻“戏迷”。在传统戏曲重现光彩的当今,川剧以其非凡的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年轻人。24岁的重庆妹子方泓隐原本是一个纯粹的川剧“小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的戏曲网课后,她觉得生命力的某一部分被川剧照亮了。“那堂课上,有铁梅老师对川剧声腔的展示,讲解了昆高胡弹灯的不同特点,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家乡重庆的川剧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这让我产生了想去现场欣赏的愿望。正好赶上今年的川剧节,在看了铁梅老师的《李亚仙》之后,我真的入迷了,一气买齐了川剧节所有的票,感受老中青三代川剧人的不同呈现,非常过瘾。”“人生真是充满可能性,过去我怎么也没想到,会遇见川剧、迷上川剧。”方泓隐说,作为年轻戏迷,她非常看好川剧在年轻人中“破圈”,“‘破圈’就要做好传播,川剧本身如同一棵树,它的根就在那里,但它的种子可以随风播撒,这风可以是观众的热情之风、是川剧的魅力之风,它帮助川剧大树在新的土壤生根发芽,但川剧原汁原味的DNA是不会改变的。我希望为川剧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无论“戏痴”还是“戏迷”,川剧都已经或者正在融入他们的生命里。他们的身份、年龄、观念可能不同,却在川剧艺术传承之路欣然相逢。世事纷纭,人间有大戏,与川剧相伴的他们无疑是幸福的。又是何其幸运,川剧能拥有他们,红氍毹上的离合悲欢,终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主编吴国红审核聂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