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毕业后,回到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工作。他发现家乡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不受年轻人欢迎”,这深深刺痛着他,他下决心为木偶戏寻找新路。
探索传承非遗的新方式
“何不将川剧艺术与杖头木偶戏相结合?”器乐表演出身的徐宁在四川上大学时,曾迷上了川剧变脸和吐火,跟随恩师刻苦学习4年,掌握了变脸、喷火等川剧绝活儿。他跟随老师登台演出,观众良好的反响增强了他创新木偶戏的信心,徐宁心想,“倘若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形成别具特色的木偶戏,说不定就是传承非遗的新方式。”说干就干。徐宁他翻阅书籍资料、求助川剧老师、请教本地民俗专家与传统艺人,借用真人变脸、喷火等原理,为木偶增设了煤油、脸谱等10多处机关装置,前后耗时两年多,历经几十次试验,终于制造了一套装置,成功将变脸、喷火与木偶相结合,使表演更生动精彩。板胡声声,锣鼓齐鸣。31岁的徐宁左手撑杆,右手紧握两根手扦,他上下不停地捻动,杖头木偶随之挥臂抬手,活灵活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忽然,木偶转身扭头,原本鲜艳的大花脸顷刻间变成“美猴王”,再由“美猴王”变成关公,短短数十秒,变换七八次。正当人们目不暇接时,木偶嘴巴微张,一条“火龙”喷涌而出,连带观众的嘴巴也都张成“O”形,大家纷纷鼓掌叫好。年首演,全场沸腾。从此,学校、乡村、景区成为他的舞台,一年公益演出多场。“我在‘活化’传统文化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孩子们‘想学’的热情让我看到了希望。”徐宁说。改装后的木偶重量倍增,约20斤重。“这对表演者的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徐宁介绍,杖头木偶戏表演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作时要求稳、准、正、平,才能达到“人偶合一”的最佳效果。为此,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断锻炼胳膊的耐力和身体协调性,以保证木偶衣裙的下摆始终与人眼持平。“杖头木偶戏的演出地点不受限制,剧场、茶园、宅院、草坪,甚至田间地头,都可以演出,是一项深深嵌入群众社会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徐宁说,经过创新改编的木偶戏,节奏紧凑、时间更短,表演富于变化,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飞天形象木偶、裕固族舞蹈木偶,不断融入甘肃地域和民族特色,持续增添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年,徐宁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乡村大舞台》和综艺频道《欢乐城市派》节目录制,并多次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风采奖”“优秀演员”等荣誉。此外,他还将掌握的“变脸”“木偶表演艺术”“长嘴壶功夫茶艺”等非遗项目学深、学透、学精,把舞台搬到群众中,在互动中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以甘州区深厚的民间文化、丝路文化、西游文化、红色文化等为基础,以木偶变脸、吐火为引子,借非遗文化展示甘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生生不息。来源:人民日报《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年轻人(青春派·创新创造人生出彩③)》;光明日报《非遗在我执此一念》
供稿:甘肃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