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之巴蜀人物陈巧茹

《艺术人生》之巴蜀人物?陈巧茹

(本文由?张存猛/整理撰写)

导语:“川剧《四川好人》剧本分析:别开生面地应用辩证法思想,将矛盾统一规律用于人物塑造,把人性的善与恶分裂为两个人物——剧中行善的表妹沈黛和作恶的表哥隋达;两人彼此相依,相互对立,形成矛盾统一,用两副面孔对待社会,以谋求个人生存。

“沈黛”这个人物形象让人们思考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

而“隋达”这一角色从好人到坏人再到既是好人又是坏人。他们都认为好人就应该多受磨难,认为这个好人受磨难的世界是正常的。

可现实社会中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人民自己才能改造社会,认识社会的因果。”

以上剧目分析语,正是川剧名角陈巧茹在年赴京主演的《四川好人》戏剧作品;她的精彩表演,当时就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及好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剧也开始逐渐走进外国友人的视线,陈巧茹还多次携其代表作品《打神》《四川好人》《白蛇传》等赴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深受好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上的形象力。

成都录透社了解到,陈巧茹(别名/

陈巧缘)女,汉族,年2月22日出生于四川叙永县一梨园世家,父母都是川剧演员,尤其父亲在川南地区川剧领域较为出名,被称为“大师兄”。

陈巧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首批泸州“城市宣传官”。

陈巧茹

陈巧茹,在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考进四川省叙永县川剧团。她家就住在剧场舞台的后场,从小就在剧场长大,深受川剧艺术的熏陶,用她的话说《在娘胎里就在听川剧》;从出生开始,生活、玩耍、学习,都是在剧院里、舞台边。她是在川剧的锣鼓声中泡大的,到五六岁的时候,早上六点钟就起床跟着父母长辈们练功,练完功吃点东西,到八点了再去上学。所以应该说她是从娘胎里就跟戏曲结上了缘。

都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从到至年,陈巧茹随团几乎跑遍全省各地去演出;特别是川南各地如内江、自贡、荣昌、还有很多更小的地方她都去过。也就是那时她才有机会到成都演出,还记得她第一次到成都,就开始演出《白蛇传》、《贵妃醉酒》,还有《双驸马》、《百花公主》、《郑小娇》等剧目。

为去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谋求更好的发展;年9月份、10月份的时候,陈巧茹的父亲就带着她到成都拜师学艺,就有了和张光茹老师的那段师徒缘分,所以她后来的艺名就叫陈巧茹。

陈巧茹从叙永县川剧团娃娃班的一名学员,到今天整个川剧界的领军人物,有着自己波澜曲折的戏剧人生。她见识了八十年代川剧黄金岁月的炽热火焰,也经历了九十年代中国戏剧市场的冰河时期。在川剧处于最低谷的日子里,她卖过化妆品,做过服装生意,还去唱了歌,差一点儿留在香港拍电影。但是她“入戏”实在太深,最终没有选择改行,十年跌宕之后,终于等来了川剧市场的一步步复苏。

历经岁月的沉淀,多才多艺陈巧茹不仅文武双全,而且中西合璧,既擅演传统经典,又能担纲移植外国名剧。其表演扮相俊美、身段潇洒,唱腔悠扬委婉,逐渐形成了细腻、清挺、稳健自如的表演风格堪称翘楚。

陈巧茹

年10月,四川省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陈巧茹的成名作《打神》再试锋芒,荣获青年主角表演一等奖;在全省川剧界脱颖而出的陈巧茹是:行当全,戏路宽,能戏多,能古能今,亦生亦旦,文武相兼,唱作双美,声、色、艺俱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心子”旦角演员;梨园行旧称全班人买米吃饭的“当家旦角”。

陈巧茹擅演新编历史剧《武则天》《目连之母》,传统戏《杨广逼宫》《装盒盘宫》《狐仙恨》,现代戏《二丫与秀才》《激流之家》等剧目。

年9月,陈巧茹生平第一次进京,在首都戏剧舞台主演根据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著名话剧改编的川剧《四川好人》,从此声誉大震,遐迩闻名。首都一家报纸刊发专家座谈会评价说:“20岁的女演员陈巧茹首次赴京献艺,虽名不见经传,但在该剧中饰演人物思想性格迥异的「沈黛」与「隋达」;亦旦亦生,显露了其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可塑才华,使人感到川剧新人辈出,朝气蓬勃。”

年12月,成都市川剧院在北京为陈巧茹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打饼》《劈棺》及《四川好人》,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据成都路透社了解到,在年9月,陈巧茹就已随同成都市川剧院赴德国的希尔德斯海姆、明登、科隆、阿伦、马尔、特罗依斯拉夫等8个城市,巡回演出《四川好人》计11场,密切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年11月,陈巧茹又随同四川省川剧院参加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美琪大戏院演出“巴蜀鬼才”魏明伦取材于其作品《四川好人》,又重新创作的《好女人?坏女人》戏剧作品,她再度饰演剧中具有双重性别、双重性格的“沈黛”与“隋达”,且荣获了“白玉兰”表演奖。

陈巧茹

年4月,成都市川剧院举行“陈巧茹艺术人生专场”,陈巧茹在《青春涅盘》中一个人饰演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婵娟”一角、汤显祖《牡丹亭》传奇中的“杜丽娘”一角、曹禺话剧《家》中的“鸣凤”一角等三个不同的艺术人物形象,均大获成功。

年8月,陈巧茹亲率成都市川剧院赴武汉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南方片),领衔主演著名川剧女作家徐棻根据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话剧《榆树下的恋情》改编的川剧《欲海狂潮》,荣获一等奖。

年6月10日,陈巧茹凭借《欲海狂潮》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如今已功成名就后的陈巧茹,已蜚声中外且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奖项的她,已是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依然带着成都市川剧院的《红梅记》和《欲海狂潮》两部大戏赴北京演出,并把这两部戏带到了北大校园,其目的就是扩大川剧的影响。

在谈到川剧近些年的发展状况时,陈巧茹告诉笔者张存猛,她说:“作为成都市川剧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已经深感责任重大,应该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不辱使命和担当。当然,具体的方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她认为,首先是要尽快地把前辈留下的剧目组织起来,排演出来,做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剧目。

之后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其次是要把剧院现有的或是看到的、接触到的其他比较好的演员吸收进来,作为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再次是计划性地每年新创一个大剧目,另外再安排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戏给年轻演员演,让他们得到锻炼。这才是比较务实、较为可行的做法。

如今川剧院多人中有多位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艺术家离开,传承保护的工作变得异常紧迫,这些工作不能纸上谈兵,应该用行动说话,如果工作没有成效,说得再多也没有用。”

陈巧茹

陈巧茹现虽是单位很忙碌的领导,但自己也尽量抽出时间陪老公和儿子。属于晚婚的陈巧茹年才跟老公胡军结婚,生有一个儿子,家庭其乐融融,幸福快乐。陈巧茹告诉笔者张存猛:“戏剧舞台上的表现和生活中做人有很大区别,但也是有必然联系的;只有注重生活细节,把人和事做出好了,才可能演出好角色。”

当然,在遇到一些大的活动陈巧茹也是亲自登台演出。

年1月30日,陈巧茹参加了《川渝春节联欢晚会》;

年1月3日陈巧茹参加“时代的行腔”四川省新年戏曲音乐会,她出演《贵妃醉酒》;

年2月26日,陈巧茹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主演《花自飘零水自流》;

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成都参加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陈巧茹用心血、汗水、勤奋、努力和开拓去,一笔一画地写满了她作为一个演员的辉煌、失意、彷徨、浮躁、不屈、努力、进取,这所有的一切成就了她现在的成熟、智慧、淡定、坚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曲,就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陈巧茹

成都录透社了解到,近年国内戏曲市场的回暖,让很多戏剧内人士深感欣喜。当然其原因是有政策措施的支持因素,但更多还是因为中国戏曲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及独具魅力所在。随着当代人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巨大变化和各种文化形式的冲击;上世纪,那种一场戏几千人上万人的大场面一去不返,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戏曲在局部生机盎然。中国古老文化的体量庞大,载体及内容都丰富多彩,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也必须为其腾让一席之地。故,或许中国戏曲如今的局面并非在衰落,而是在转型。

历经多次出国演出、交流和考察过的陈巧茹,告诉笔者张存猛: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年的国际文化交流演出,这才坚定了自己对我们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川剧价值的认识。我们的传统戏,首先是传承、继承而后才是发扬,要发扬就还要去不断创新;创新就包括调整剧本、唱腔、音乐;我们的新创剧目,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还要有思想的提升,还要变得更有意思;因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要求也在变化。如此,就可以更好的,把川剧延续到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回顾以前,我们的老艺术家们,在没有那么好的灯光、服装、音响和舞美等条件下;就用煤油炉子照着,传统声乐奏着,不也照样黑乎乎的就演了,同样也能满足当时观众的需要。现在能满足吗?不能。现在虽然我们的剧目是传统的,但是我们的灯光要明亮,舞台要干净,服装要漂亮,表演也要更精益求精。

就如何对待传统艺术文化态度上,陈巧茹告诉成都录透社: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很多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对艺术知识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曾去参加过几次亚洲戏剧节,看到他们如何对待他们的戏剧文化,是如何追求完美;而我们在这方面缺失太多,所以应该向他们学习,比如在服装方面的考究,在舞美、音乐这方方面面都要考究,千万不能以量化取胜,我们应该有质的追求,才能够保证我们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张存猛采访陈巧茹

笔者张存猛,最早是在年10月10日,邛崃市第二届“仁孝文化节”上结识陈巧茹老师的;当时观赏了她在现场演出的一出经典川剧《卓文君》剧目;她的压轴演出,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阵阵喝彩声,震撼全场。

对于戏剧这样的传统艺术,笔者虽喜爱,但连业余爱好者都算不上。故对陈巧茹这样对传统艺术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我除了由衷的钦佩外,就是对其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研学,中西融合屡屡新作,赋予传统艺术更新、更多、更活的生命力的创作精神颇为敬仰。

故笔者张存猛对陈巧茹的评语是:“陈巧茹,作为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知其人生角色和重任,清楚传统艺术之价值和分量,是不能用金钱和其他物质去衡量及代替的瑰宝。故,她用行动去升华了艺术魅力,实践去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巧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长亭短亭,亭亭别致;有人谢幕,有人重生。我一直在努力捕捉变化,扩宽路径,升华魅力;吾之毕生,试图为我中华带来,更多既古老又现代的全新川剧艺术作品。”(成都路透社?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