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历史据说有三百多年了,但是不管东北人怎么看,二人转的知名度被全国知晓还是有赖于曾经的春晚小品王赵本山,这个黑土地滋养出来的农民艺术家,就这点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赵本山把俗文化带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地方底层再上升到殿堂表演的层面,他功不可没。
虽然这些民间俗文化,有一部分并不适应在大舞台上表演,但是作为曲艺门类,二人转还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今天尽管郭德纲的相声及其德云社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但是东北二人转在赵家班为首的团体来说,他们的地位依然强势。
不过我显然不是要来聊二人,沽酒客想说一说泸州乡间的一种表演形式,如果要归纳为曲艺类型恐怕还牵强,但是也属于一种平民俗文化。它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实际上川南甚至云贵一些地方都存在。可能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样。它非戏曲,也非唱歌演艺,反正也有这些内容存在,简直就是大杂烩,但是也具备地方特色,而且充满了乡土气息。在泸州的一些县城乡村叫轻吹,也有叫灯甲戏或者观灯。
历史也不长,可能就是二三十年,沽酒客个人研究发现,它们的前身可能是泸州以前的川剧、谐剧、杂耍戏法以及各种耍龙灯狮子等等的新民间演出类型。
民国以前这类形式如同北方人说的唱堂会,但是主要是请川剧团,地方团体,如袍哥或者当地的名流有钱人,称为会首幺公,摆流水戏,请来唱戏。一般是家里老人办大寿,或者是什么庆祝,或者搞什么交易会等等。但是办丧事万万不会让人又唱又跳,又说又笑的。
后来这些就成为糟粕被遗弃很久了。但是当初川剧也好,京剧也好这类还是有钱人的玩意,或者在地方颇有影响力的人才请得起,那个时候城乡都有。如今这个轻吹基本就属于农村了。开始是一些发迹的人显摆,后来变成了一种习俗,不管你富裕与否,家里老人过生或者有老人过世都要请来演出。
在二十多年前,泸州城区也有搞演出的,主要是老人过世,那时候在住家附近停放还可以,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兴起的规矩,人死了,请道士念经都不够了。要分啥子悲丧和喜丧,要请乐队来表演。
因为喜丧的说法,沽酒客才造了一个所谓的悲丧。当然其实喜丧怎么算,每个地方的规矩不一样。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理说七十以后身故的老人,也可以这样算。但是按照老规矩,不仅是如此。
沽酒客特意去查了一下,《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老北京人谓“喜丧”是“福寿全归”(“全”字应作“圆满”解)。即全福,全寿、全终。此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是全福。生前自家门内确系“螽斯衍庆”,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
然后是全寿。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最后是全终。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则不能算作老喜丧。所以严格来,不容易。
当然泸州的规矩肯定跟其他地方也有差别。老一辈的那种丧葬习俗早就已经在城区废除了。后来突然时兴人死后请乐队演出,则不过二十来年,名曰“告别演唱会”。
今天看来也有些莫名其妙。说不出来不对,也说不出对,就是很古怪的样子。反正它曾经存在过,如今城区新规定老人故去基本都去殡仪馆了,也没有太多复杂的仪式,“老人告别演唱会”的那些音乐业余爱好者估计也没有市场了。
不过在农村轻吹还是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而且人家都不是叫轻吹,人家都是某某演艺公司,沽酒客认识一些这类型的从业人员自称自己是混迹泸州娱乐圈的人士。人嘛,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当然也不是都是死了人才去表演,农村下半年农闲季节办寿宴多,就是他们的旺季。你还不要小看了这些演出。如今农村富余的人多,不要管人家欣赏水平如何,场面还是需要的。有的因为找面子,有的单纯喜欢热闹,有的要表示自己对父母的好,总之不管什么理由和心态,请轻吹表演,从几千一场到几万,甚至请一些十八线艺人或者星光大道那些来自民间的草根来演出可能还有几十万的,反正这个东西又不是违法的事情,人家有钱,乐意花钱找快乐,没有任何问题。有些表演水平还真不错。
泸县有两个人比较出名,一个张德高,李伯清的徒弟,曾经上过春晚,虽然他现在已经从民间艺人蜕变成了专业演员了,但是他的团队还有,而且价格比较高,特别是他要出场的情况,还有明星效应,另外一个就是泸县的黄蓉(黄跃蓉),参加了妈妈咪呀,得了个冠军,跳钢管舞是她的绝活,据说人长得像章子怡,还有点明星脸,也算是比较红火的。
当然还有其他团队。从之前夕阳红为主的队伍不同,现在这个圈子年轻化趋势了,这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不管是寿宴还是丧礼,表演的人养眼的还是吸引大家的。
这些轻吹演绎团队,一般是下半年比较忙,牵头的人张罗一切,不可能长期养着大帮演员,手里会掌握一些具备表演能力的人,他们有唱歌的,表演川剧特技的,表演方言小品的,表演乐器、魔术杂技的。说白了就是拼盘演出,互通有无。反正一个场子一个场子的去赶。要是遇到一段时间,这个农村办寿宴或者故去老人比较多的情况,大家可能都对他们表演都看熟悉的很了。
轻吹表演是一种俗文化,它不可能高雅,也无从高雅,下里巴人的艺术比较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虽然未必人人接受,沽酒客当然对这个行当不歧视,人家凭本事找钱吃饭,卖的是力气。也有些确实还有点才艺。
当然这里面表演的也有些上不得台面。比如有一些低俗的表演。还有在葬礼上面,那些穿着单薄的跳舞的姑娘们是不是有点不尊重。真是不好说的。底层文化,不见的是穷人的文化,自上而下的那种分别,有时候阶级感跟贫穷和富有关系不大,主要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这就是自古以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矛盾。高雅艺术一直受众比较狭窄,也不是说他们就“幺不了台”(不得了的意思),老百姓爱的东西就是不用太伤脑筋的。而且舞台环境不一样,表现的东西就不一样。民间艺人也有极具天赋的,但是因为环境的局限,他们的范围可能就是这些乡镇来回,也有的参加某个电视节目而突然走红,这样的例子在今天见怪不怪了。
我发现所有民间的东西,都是图一个热闹的氛围,跟那种特别正式的表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只要给老百姓带去欢乐,俗而不烂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