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中国弹箜篌,浅谈中国音乐文化的发

引子

文明,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民族之魂;文明,不以大起大落为优,而以涓涓流水为先。要想承载文明之重,从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都应是循序渐进,缓缓而来。

在文明的众多方面中,音乐文化必定是极其重要的方面。音乐,有声而无形,传声却传形。于人身心,有所裨益。那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这音乐文化又该如何浩瀚如海,沁人心脾?

文明始于先,音乐在其后

人类,历经百万年进化。从茹毛饮血到生火做饭;从衣不蔽体到奇装异服。显然,人类总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提升,使得诸多文明的模型相继产生—玉文化、农耕文明、音乐文化等。在后世出土发现的陶埙、骨哨,都标志着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具备最基本的音乐需求。而夏朝的建立,让音乐文化第一次得到提高。诚然,夏朝是我国重要的一个奴隶制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有着明显的差别。

也就是这个时候产生了歌舞伎奴隶,并且音乐文化出现了阶级分化。像编钟、编磐之类的贵重玉器,供贵族们使用。而西周作为以礼乐治天下的国家,音乐文化更是层次分明。

在西周的宫廷之中,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四夷之乐。这几种音乐又以六代之乐为主——《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商》、《大武》,特点体现出规模宏大、声调平缓,给人以肃穆之感。但民间也形成了音乐文化,以民歌、民间舞蹈为主,这种民间的音乐文化节奏更加活泼、传达的内容也更为通俗。

民间音乐、宫廷礼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形成了音阶、调式、转换等相关乐理知识。

始于民、兴于民

民间音乐通俗易懂,宫廷礼乐大方优雅。两者是不能比较,却能融合的。汉朝时期,国力鼎盛的情况下,宫廷礼乐也不再局限于大方端雅、气势磅礴,向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面发展。朝廷开始收集民间音乐,并加以改变,而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乐府!

在魏晋时期,乐府音乐主要分为三大类——相和歌、清商乐、鼓吹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清商乐正是指的吴地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西曲。鼓吹乐更是融合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彼此音乐的特点,以角、笳为乐器,相继吹奏。至于相和歌,则源自“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不分国界、不问来处

魏晋虽说是一个大分裂时期,有“五胡乱华”之乱,几欲让汉族灭亡。但纷乱之下,必有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彼此交融之后,音乐也变得缤纷多彩。

隋唐时期,结束了大分割的局面。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显著发展,音乐更是通过国内外融合,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一个鼎盛高度。唐朝的诗词文化再创高度,诗人吟诗作赋,推动了民间曲调的发展。常闻“五十弦翻塞外声”、“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正是唐朝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礼乐发展到唐朝,内容已经登峰造极,但是形式却十分有限,而元朝在此上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突破。

唐诗宋词元曲,历经发展,音乐文化的形式终于得到突破——元曲的出现,让中国音乐文化再一次被赋予了可能性。后世传颂的《窦娥冤》、《西厢记》、《拜月亭》等,都是元曲中的经典。中国音乐文化,开始展现出别样风采。

元朝之后,明清两朝对于音乐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认知不断提高,民间音乐兴起。此时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歌颂,更多的是披露。这个时候的民歌,更易懂,也更通俗。

而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昆曲、京剧、川剧等,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文化呈现井喷式发展。

但是因处于特殊时期,大量填词歌曲出现,《五一纪念歌》、《国民革命歌》等歌曲相继出现,这些歌曲不同于传统中国音乐,更具有现代风。

而我国新音乐的旗帜则是由聂耳树起,其创作的音乐,使得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篇章。诚如现在,中国音乐早就已经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崭新的中国音乐文化。并且样式多样、风格多变,这都是一种全新的改变。相信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代音乐人、老一辈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参考资料:《中国音乐文化简史》、《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