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抱义养孤忙,唱尽红尘鬓已霜中国侨网

咨询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60317/4791170.html
07:29

以戏扬名,以爱传世

从国家一级演员到“孩子们”的父亲

他将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

这是慈

为养家糊口他可以去茶楼“献艺”、四处商演

这是爱

戏剧舞台演绎人生百态

王宽的人生,是用大爱演绎的一场人间暖剧

慈孝人物王宽。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制图

大红的幔布拉开,胡琴、弦索、锣鼓,声声铿然,徐徐流淌......对于河南乃至全国的豫剧粉丝而言,王宽早是名人了。

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到河南淮阳招生,15岁的王宽瞒着爹妈报了名,跟随剧团一路来到西藏,后与年龄小他5岁的小师妹王淑荣结为连理。二人唱遍西藏,被誉为“金豆子”。年,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豫剧团后,王宽出任了副团长。

“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这样评价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也说他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

而今,年过古稀的王宽本应颐享天年,却依然坚持上台,曾经,事业是他的全部,现如今他却要用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事业,来养活更重要的“家人”——6个孤儿。也正是那些孩子们,带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折。

王宽和他的孩子们(本人供图)

“一直唱下去,唱到孩子们都成才”,王宽的坚守,让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这个故事,还要从年说起。

Part1

那时王宽刚从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夫妇俩正回淮阳县探亲,途中遇到了11岁的汪海波,其父早逝,患病的母亲无力抚养,恳求王宽夫妇将汪海波带走。

此后他们便与孤儿们结缘,继汪海波后,又收养了父亲离世、母亲改嫁的袁前良,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等,以及一名和他们的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6名孤儿。当时,因父母离异,王海龙一直寄居在外公家,因为下半身和胳膊都没有力气,将他从轮椅抱上床得两个老人一起才行。

王宽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些孩子,而这一帮,就是二十年。

从此,王家的“常住人口”达到9人之多,而且一个家庭多个姓氏。

其乐融融的“王宽家”(本人供图)

就这样,王宽和他的老伴王淑荣,还有这些孤儿们,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到来也使得家里的开销猛增,夫妇俩的退休金一下子显得捉襟见肘。

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夫妇俩做出一个决定。年的一天晚上,王宽第一次走进了戏曲茶楼“献艺”。

然而,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虽然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但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起初“上台率”却并不高,甚至拼不过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有一次,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这是王宽第一次被“剃光头”,已经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却要面对如此尴尬和难以接受的场面。

王淑荣回忆说,但凡回到家里,王宽一声不吭,喝闷酒,有时候还落泪,“我就知道他又被‘剃光头’了”。

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一晚能挣几百块几千块,而王宽有时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挣60块钱。就这样,王宽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凭着演技和坚强,王宽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慢慢地,在茶楼里,有王宽的戏迷开始点戏。

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六七个茶楼来回跑,几乎随叫随到,有时甚至熬通宵,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只为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

有一次凌晨两点,王宽刚回到家里躺下,茶楼经理打来“王老师,您能不能回来一趟,有客人点您的戏。”他立即披衣而起,骑车出门,只为了赚60元钱。

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这一唱,就是10年。

“那时,他都66岁了,在三伏天也对着镜子一天不落地练,经常是汗流浃背。苦练了半年多,才拿到台面上表演,可以说一鸣惊人。”王淑荣回忆说。

川剧里的变脸只是变脸,而王宽的变脸,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王宽凭着这一手绝技,赢得了满堂彩。

时间长了,王宽义养孤儿的消息不胫而走,更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爱心人士专门来到茶楼,慕名点戏,为爱点赞。

孩子们在演奏乐器(本人供图)

Part2

王宽原本就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加上严重超负荷的身体,在这十年期间,光是病危通知书王宽就被下过四五次!

一次,王宽刚演出结束,下妆时忽然浑身大汗淋漓,心脏疼痛,医院。检查结果却为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狭窄钙化,必须进行搭桥手术。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王宽,孩子们只能躲在门外哭。

“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我们已经和孩子们的感情很深了,就是不能分离的一家人”王宽说。

在小的时候,王宽家里困难时,乡亲们也曾无私地伸出援手。在他看来,自己和故乡、和乡亲们彼此在感情上早已融为一体,有了能力,就一定要回报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用他自己的话讲,“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了艺术家、党员,我这辈子就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

从此,王宽横下一条心:我要继续唱,永远地唱下去,一直要唱到我的孩子们成才。

起初,王宽先把重病、母亲无力照顾的汪海波接到了郑州,并安置好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后来孩子越来越多,王宽夫妇便打算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以后走向社会,可以自力更生。

于是,夫妇俩省吃俭用,买回了多种乐器。海龙下肢瘫痪,就让他弹电子琴吧;前良、海波拿着笙爱不释手,就让他俩吹笙;文胜内向文静,就学拉板胡;文娜和仪欣姐妹俩就当个“小琵琶女”吧。

一个“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家里天天像开音乐会,各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

王宽的家庭“小乐队”(本人供图)

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夫妇俩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们都能学到一技之长。

他的为人,如豫剧唱腔般酣畅。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最小的老六和仪欣已经大学毕业。老大海波已经成婚,前良、文胜也都已经参加工作。留在家乡的“渐冻人”孤儿也被好好供养,直到18岁辞世。

Part3

孩子们常说:“爷爷好事做了一辈子,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

王宽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们。年,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之后,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了驻唱歌手的工作,第二个月挣到了块钱,他告诉外婆王淑荣说,要用这个钱买两辆轮椅,送给两个在街上卖唱的病友。

而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的25万奖金,则全部资助了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

“正是因为自己身患疾病,才更能体谅需要帮助的人。”海龙说,这么多年下来,帮助别人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

“王宽家”的故事迅速传开去。网友们含泪点赞:“中原自古就是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好故事真的很感人”“愿意伸出手,帮助王宽一家人”……

王宽一家合影(本人供图)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而今,这位年过古稀的老艺术家依然活跃在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中。他不仅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此外还想开设免费的戏曲艺术班,将豫剧艺术发扬光大。

汇涓成河,大爱传递。在郑州市,在河南省,愈来愈多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都在化感动为呵护与追随,不断加入到两位艺术家以及这个爱心家庭“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的大爱队伍中来。

大爱无言,上善若水。王宽夫妇的炽热情感与道德光辉深深感动着我们。这个社会,也被这样的大爱温暖着。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年2月14日,王宽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宽诚恳地说:“在以后的日子,我更要不辜负乡亲们的认可,发挥余热,去做更多的善事,做一辈子的善事”。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君子抱义,大爱至慈

他以病弱之躯,放下“名角”身份

一曲“以爱为名”的长歌

唱到白头

经过评选,来自河南的王宽当选“中华慈孝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慈孝文化节

自年起,中华慈孝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五届。从最初的浙江区域活动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中华慈孝文化节已逐步演变成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中华慈孝文化节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中华慈孝人物,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

据悉,第五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共同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协办,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杂志社、旺报、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共同支持。

让我们从无数的慈孝榜样中

获取温暖前行的力量

齐心携手让世界更加美好

来源: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编辑:曾小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