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爱读“文史资料”这样的读物,因为这类书里有史实有故事又有严谨性。成都各区县近年来,依然有各种“文史资料”出版,但总的来说,良莠不齐。尤其是将“文史资料”这样的图书交给文化公司来做,常常会因种种原因,做的更是千差万别来。
最近,有一位老师送给我一册《少城文史资料·人物篇》,看到这样的专辑,蛮以为是值得期待的一本书,但看过之后,却颇给人失望之感。至少一些“人物”不应该被遗漏。
众所周知,青羊区人杰地灵,出现的人物总体来说,足以代表成都文化。但有些“重要”人物,并没有在书里出现,实则是一大遗憾。
成都的私家园林,向来有“南唐北李”之说,唐即唐友耕家族,蒋蓝有专书论述,应不可忽略。哪怕不知道唐友耕,既然“文史资料”,似乎不应该忽略唐振常先生。再来说北李,即巴金家族,这也不应忽略吧,仅仅写巴金爱川剧,似乎也有不足之处。
说起宗教人物,既然说到隆莲法师故事,似乎不应不提宽霖大师。不只是如此,青羊区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也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再来说起艺术人物,既然有张采芹等人,似乎不应该忘记居住于玉泉街的庞石帚先生,艺术家吕洪年也应该可以记录,而古琴大家裴铁侠仅在后面的附录中提到,显然有些失当。
又比如说后来到台湾且创办四川文献杂志,成立“川康渝文物馆”,记录巴蜀文化的周开庆先生,他从成都到台湾,曾居住于蜀华街。
成都新文学的代表叶伯和先生虽出生于金牛区雍家渡,却曾居于锣锅巷,也曾在少城公园的成都通俗教育馆工作,也应该在这本书里记上一笔吧。
当然,在青羊区的人物远不止这些。要想在一册书里记录下林林总总的人物,也多少有些不现实。但从这本书里看,人物则有扩大时代的范围,比如年羹尧、岳钟琪等清代人物可以出现,而当时的一些人物也不应该被忽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