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陈彦夫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成都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成都力量。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 成都图书馆供图
加强遗产保护,守好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刻指出了文物和文化遗产弥足珍贵的价值,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鲜明态度推进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成都拥有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在青铜艺术、水利工程、地方官学、诗词歌赋等领域创造出多彩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三苏祠考察,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我们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出台《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制定考古发掘研究规划,构建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在制度化刚性约束中更好延续天府文化的根脉记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发掘古蜀文化、三国遗迹、南丝路古道等一批古遗址,提档升级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杜甫草堂、薛涛纪念馆、罨画池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华,加快建设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文化地标,创新推进川剧、蜀锦、蜀绣等一批非遗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生命体”代代相传。加强历史名人研究活化运用,大力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办好天府文化研究院,系统推进李冰、司马相如、文翁、扬雄、诸葛亮、杜甫、薛涛、杨慎等历史名人和典籍作品研究,阐发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让优秀人文精神走进现实,焕发时代新魅力。
薛涛纪念馆 刘龙摄
坚持润城化人,激活文化深层的精神基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鲜明指出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更多期待,深刻阐明了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新需求的重要实现途径,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操守、价值观念、艺术情趣、科学智慧,供给更多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服务人民、激励人民。
古蜀先民筚路蓝缕,与困难抗争到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和智慧,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机,滋养着一代代成都百姓。新时代的成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厚植文化本底,不断塑造“开明开放、创新创造”的城市品格,积极涵育“奋斗幸福、达观友善”的人文特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心铸魂,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成都片区等教育基地,建强学习强国“一街百站”实体矩阵,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用好“理响成都”“蓉耀青年”等特色品牌,大力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渊源和精神根脉,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全面实施“创城十条”及其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先锋”等典型选树示范,用好天府家风馆等传播优良家教家风,推动城市迈向“文明高峰”。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音乐馆、剧场、美术空间等文化设施,提升延时服务质效,建设天府艺术公园、天府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消费聚集区,增加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推出更多蕴含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植根厚重历史,创新特色人文的时代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刻揭示了守住城市文化根脉、以文塑城赋能的重要性。放眼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强大支撑和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与崛起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的繁荣和引领为条件。厚重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气息、蓬勃的文化力量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植根城市千年商业文明、休闲习俗孕育出的深厚底蕴,成都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时代表达,这既是历史积淀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映射,也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时代责任。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升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IP影响,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意优势,推动文创与城市文化、历史相融相生,赋能产业升级,点亮城市生活。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全面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出更多核心旅游线路和产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以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为带动建设体育强市,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体育赛事,以赛为媒促进人文交流。高品位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大力传承发扬川菜、川茶、川酒等“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建设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增强美食的文化承载功能,让“舌尖上的成都”走向全球。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积极传承“西蜀古琴”等音乐历史文化,塑造音乐品牌,壮大音乐企业,繁荣音乐消费,用音乐讲好成都故事,奏响中国之声。高质量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强化全域会展功能,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展会活动,打造文化传播和经贸交流的城市名片。
加强国际传播,扩大交流互鉴的全球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宏阔的世界胸怀,精要凝练出中国形象的鲜明特征,为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路径。
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的时与势,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坚持全球性的视野,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要素引进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都篇章,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精神。积极融入对外文化交流国家战略,加强外经、外资、外事、外贸、外宣“五外”联动,建立与国际友城、国际智库等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高水平办好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等重大品牌活动,支持鼓励川剧戏曲、精品舞剧等出境展演展示,促进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实施文化保税服务,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向世界展示成都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市级媒体国际传播矩阵建设,深化“内容+技术+产业”三轮驱动,推进机制重构、流程再造、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天府智媒体城、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利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提升中华文化成都元素在海外受众的覆盖面和认知度。
来源:年第12期《党建》杂志
监制:张振明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郭 慧 朱琳瑄
校对:白梦洁
制作:朱琳瑄
党建网微平台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性党建工作交流平台、思想理论宣传学习平台
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