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的语境来看,改革、创新、跨界、新旧融合、尊重传统成了新时代标签,在这个时代开启的时候我们曾设立了很多目标,一些完成了,而一些没有完成,甚至一些没有完成的“被完成”了。
四川省早在年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到年年底,已时隔38年,从官方的宣传来看,在近四十年中,四川省一直本着“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方针来进行川剧的振兴事业,而据近年来所观所看的川剧而言,“川剧振兴”可以说是失败了。
失败之一:变脸喷火烂大街
山东济南有一家名为“巴蜀文化川剧变脸培训学校”的学校,从名字就知道这家学校是批量生产变脸人员的,而且培训班分为中级(10张脸)、高级(12张脸)、专业级(12张脸外加其他培训),这些不同的班型应该对应着不同的价位,“按脸收费”,真是童叟无欺了。
川剧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婚庆节宴上也有众多以变脸喷火为主题的节目(藏刀等其他类很少,这一类技艺要求高),寻刺激直接找杂技就是了,为什么糟蹋川剧呢?因为杂技演员更贵,而变脸、喷火早已烂大街了,这个节目也可以暂且当杂技看。这是川剧的耻辱,就像是一个战士的钢盔被人用来煮饭。
失败之二:没有留住传统经典剧目
戏曲的传承是什么?不是给后辈留下白纸黑字的剧本,而是从剧本到唱腔、舞台、音乐等等方便的全方位的保存。你都不排这个剧,只嘴上叫着某某戏是我院的经典保留剧目有屁用呢?
川剧留不住传统戏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不想留,因为没市场,演员和剧团怕饿死,也可能是没能力留住,没有人愿意下功夫去留住,归根结底还是怕饿死,钱包与时间都禁不起耗。川剧剧目有着“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这只是宽泛的说法,据四川省川剧研究所的统计,川剧剧目至少有个。
京川合演《白蛇传》剧照在川剧界能常演的剧目也就仅有几十个,《柳荫记》、《鸳鸯谱》、《望娘滩》、《杜十娘》、《玉簪记》这些剧目应该没有剧团再排演了。川剧武生中的藏刀绝技,如今也没有演员能够很好地表演了,绝技真成了“绝技”。
失败之三:仍旧没有衣食父母是观众
德云社的性质决定了其自己必须自力更生,没有靠山,没有拨款补贴,只有在艺术上下功夫,在宣传上下功夫,把身板放低,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
德云社是全体戏曲机构的学习楷模,不可否认当下戏曲处于低潮,很多戏曲人仍活在上世纪的前60年。曾有川剧团因表演《祝英台挂帅》、《九头人》、《大劈棺》等剧而被批评文化品位不高,其开拓精神其实很值得学习。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雅俗共赏应是文化市场的规律,戏曲不能高雅地饿死。政府主导的“振兴”必然对产品有所要求,至于观众喜欢与否,似乎没有进京演出重要。
郭德纲与于谦川剧界很少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的另一个表现是不宣传。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川剧界好像时有着玉液琼浆,我是一个北方人,平时也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