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这一特定时期评价一出戏,既不能忽视其艺术价值和剧场效果,更应该重视它为戏曲改革提供的经验。川剧《潘金莲》在这两个方面都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潘》剧留给我们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在题材上的开拓和思想上的深入开掘。以妇女沉沦为题材的新编古代戏很少出现,把潘金莲这个在古代作品中被扭曲和唾骂的形象重新搬上社会主义舞台,的确是对剧作者的道德观念,思想水平和胆识的一次严肃考验。
这出戏的出现,打破了新编古代戏的一个禁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新的侧面去现察和认识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机会。由于剧中提出的妇女解放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所以它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在古代作品中,潘金莲被描绘成淫妇和色情狂。这样去塑造这一类型妇女形象,一方面是因为女人祸水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维护封建礼教的需要。正因如此,这类妇女形象不但遭到歪曲,而且被简单化和概念化,成为邪恶的化身。
《潘》剧作者深知其描写对象的复杂性,他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主人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简单评价上,他是“站在八十年代的角度,重新认识潘金莲,思考这一个无辜弱女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沉沦”的。这就是说,作者的目的是在于深刻地揭示这一女子在封建婚姻制度、礼教和恶势力的逼迫、诱感之下走向毁灭的必然过程。作者把潘金莲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象地展示了其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构成其性格核心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二是反抗精神。
这两个因素一旦结合,必然导致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由于为封建压迫势力、夫权、礼教和恶势力所包围,她的沉沦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挣扎,她都无法挣脱这张吃人的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是怎样被扼杀、摧残,看到了一个曾经有理想的女性.步步走向深渊。在塑造潘金莲形象时,剧作者注意尊重这一历史故事的本来面貌和它的规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做了合理的艺术加工,既突出了她的刚强性格和反抗精神,又细腻地写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及其失望和苦闷。在作者笔下,她不再是淫荡和邪恶的代名词,而是第一次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
有理想有追求的形象出现。但是,从本质上说,潘金莲毕竟是个沉沦的女人,她走上犯罪道路,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责任,所以作者一方面对她的沉沦表示惋惜,另一方面也对她做了比较严厉的批判。《潘》剧从演剧体系到剧本结构、表现手法和手段,全面进行了革新的尝试,诚如作者所说:“诸如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艾略特的象征技巧,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纵横法,以及比较学、交叉科学,广泛借鉴,冒昧拿来,为我所用。”其结果非但没有淹没或取消戏曲的本质特征,反而扩大了表现力,使人感到新鲜、活泼、高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现代艺术的情趣。
《潘》剧在结构上设计了主副两条线,主线以潘金莲与四个男人的关系为纽带,其作用是再现她的沉沦过程。副线由吕莎莎、施耐庵、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法庭女庭长,贾宝玉、芝麻官、红娘等人构成。他们实际上是叙述人,也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有意扩大了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时而进入戏中与剧中人进行交流,时而走出剧外,对剧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作者通过他们之间及他门与剧中人之间的讨论和争论,形象地再现了古今中外各种势力、思想.观点围绕着妇女沉沦问题的反映,以及在思想,观念上的严重对立,这样既有助于揭示悲剧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多侧面地表达作者的思考。
这条副线很富于想象力,它使该剧具有古今中外超越的时空和开阔的思维空间,加强了历史纵深感和思辨色彩,因此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剧中的荒诞色彩也是由副线造成的。但这种荒诞实际上只是表现手法的离奇变幻,至于人物形象及表演并没有高度夸张和变形。所以从本质上说,此剧并不能划归荒诞派戏剧。对现代审美意识的追求,是《潘》剧留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决定现代戏曲的主要标志,既不是题材,也不是表现方法,而是它所浸透的现代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样是潘金莲故事,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写法。
《水浒传》把她写成淫妇,《金瓶梅》把她写成色情狂。很多传统戏在表现妇女的堕落和沉沦时,都重复着这样的主题。欧阳予情先生在这一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为了配合妇女解放运动,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潘金莲的个性解放。魏明伦又前进一大步,他开始站在历史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和认识妇女问题。他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妇女命运集中到一起,力求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比较和透视,从而全面展示了造成潘金莲毁灭的各种因素,并揭示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他也用当代审美标准对笔下人物做了评价。历史纵深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使《潘》剧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品格。
现代审美意识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超越了道德评价的标准,进人更高的思维层次。传统戏曲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做真假、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其标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规范。现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这种道德评价,他们希望看到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具有丰富的生活容量和一定思想深度,这就要求剧作者必须向哲理的深度进行开掘,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同时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激烈,情节和结构也要向复杂化发展。在这方面《潘》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为探索性戏剧,《潘金莲》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其不很成熟也是明显的。比如,作者注意了揭示造成潘金莲悲剧的社会原因,但对其主观原因和个人责任的剖析和批判就不够。剧中主线与副线如何配合得更加协调,各种艺术语汇和手段如何运用得更加和谐,也都可以进一步推敲。副线上有些人物起的作用不大,不让他们出现会使此剧更加简练和集中。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那么这出戏将会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上的满足。